區塊鏈+實體經濟在推進的過程中,遭遇到之前未曾想到的一系列挑戰。其中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在早先的預想中,“區塊鏈+”將會對經濟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產生非常多樣化的影響,就像互聯網對各個細分領域的改造一樣。
然而,在實際調研后卻發現并不是這么回事,舉一個例子。在“互聯網+”的世界,很多行業的解決方案都比較有行業特色,比如說:互聯網+零售=
電商;互聯網+出行=共享交通;互聯網+
金融=移動支付……但到了區塊鏈領域,畫風就變成了:區塊鏈+
農業=溯源,區塊鏈+采礦業=溯源,區塊鏈+大宗商品=溯源,區塊鏈+奢侈品=溯源……
可以看出,目前”區塊鏈+“的一些行業解決方案是非常單調的,以至于作為執筆者,有時候會有一種無米下鍋的感覺,就像上面那幾個”區塊鏈+“的例子,你與其說它們是這些細分行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不如說是貿易行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因為在這些商品的生產環節,基本沒有用到
區塊鏈技術,而只有在交易環節才用得到。但關鍵在于:無論是農業、礦業、還是奢侈品行業,它們的交易業務很多都是外包給貿易公司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其實并不是這些企業,而是貿易公司。
這樣一來,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當我們在說”區塊鏈+“的時候,我們究竟指的是什么?根據近期研究、總結與歸納,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所謂的”區塊鏈+“,它在可預期的時間之內,對于各行各業的影響方式其實有兩種:一是直接影響,二是間接影響。這其中,“直接影響”指的是區塊鏈重構了某個行業原有的運行原理和邏輯,就像共享出行重新定義了中短距離出行一樣。而所謂的“間接影響”,則指的是某個行業雖然沒有被區塊鏈重構,但其上游供應商或是下游客戶在跟區塊鏈行業結合之后,對它的業務產生了影響,例如共享單車的出現給自行車廠商和修理商帶來了大筆訂單。
各行各業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中所受到的影響,其實可以大致參照以下類比:當用天文望遠鏡看夜空的時候,觀察者視野內的繁星按照可見度不同,可以被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恒星,本身有發光能力,第二種是亮行星,只能靠附近的恒星來“沾光”;第三種則是暗行星,由于離光源恒星太遠,連沾光也做不到。實體產業與區塊鏈的結合,目前就是如此:有些行業就像恒星一樣,本身可以跟區塊鏈進行較為緊密的結合,備受矚目,大放光彩。有些行業像亮行星一樣,本身很難與區塊鏈進行緊密的結合,但可以通過從其他擁抱區塊鏈的上下游伙伴那里“借光”,從而影響其經營成本與收益。還有一些行業則如同暗行星一樣:不僅其本身跟區塊鏈很難進行結合,就連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伙伴也跟區塊鏈絕緣,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和勃發對其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影響。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