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煞&&才會把募來的錢都拿去上交易所,如果把錢都拿去上交易所、做市值,最后項目如何落地?”一位剛剛進行了
ico的項目創始人在
社群內對“投資者”回復說。
顯然,眾多沖著“5倍、10倍”來的“投資者”對這樣的回復十分不滿意,他們堅定的相信“如果代幣都不具備投機價值,項目還有什么價值呢?”。
這位項目創始人的聲音側面反映出了目前
區塊鏈項目上幣的一種現狀:只要一上交易所,就走上了一條“割韭菜與被割韭菜”的不歸路。
以前,ICO項目上線圈錢,還是比較容易的;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層層盤剝的過程。
一個項目,尤其是一個圈外的項目要進入所謂主流的
幣圈,大概會先后留下這些環節的“買路錢”:
1、幣圈“掮客”帶入場:少不了幾個點的代幣,比如5%;
2、找大佬站臺:若干個點到10%的代幣不等;
3、交易所上幣費:20%-30%,金額小幾千萬到上億元不等;
4、流動性管理:目前,多數項目都是缺乏流動性的,說白了就是用戶基數不夠,一個憑空冒出來的項目哪來用戶基數呢?因此,項目方要準備上千萬的錢交給交易所,安排“機器人”自行買賣,這樣看起來一片火熱才會吸引更多韭菜進來。本人有過親自體驗,在一些交易所上進行代幣交易,很多時候掛單均無法成交,缺乏有效的流動性已經是事實。
5、市值管理:有的是維護價格不要跌的太難堪,主要的則是哄抬幣價。這里面花錢的地方在于要保持項目熱度,找人寫稿吹捧、策劃活動、社群維護等。
這樣一來,到底還能有多少錢能夠留到項目的開發和落地,顯而易見是已經很少了。很多項目搞到最后,稍微算一下賬,還不如私募完割了第一波后不上交易所直接跑路了之。
顯然,交易所某種程度上正扮演著“逼良為娼”的角色。一旦走上了交易所這條路,想要好好做項目就很難了。
交易所處處都是坑
目前,交易所的坑遠不止它對整個幣圈包括投資者和項目方的收割。
來自于它自身的弊病,就像醫者不能自醫一樣,隨處隨時發作。通過對眾多交易所的研究了解,我們發現虛擬貨幣交易所問題涉及眾多方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