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有超過2000種以上的代幣,每一種代幣背后都聲稱有自己獨特的技術特點、功能用途和用戶社區,市面上也也有大量不同的
區塊鏈、平臺和交易所, 能滿足相互競爭的需求和價值, 這種多樣性一方面是加密領域創新的關鍵驅動力之一,但另一方面,它也構成了對
區塊鏈技術廣泛采用的一種阻礙,缺乏統一的標準也可能意味著“劣幣驅逐良幣”,一些道德上可疑的做法會給其他努力帶來壞名聲。
推動標準制定的社區機構
過去一年里,
加密貨幣行業朝著制定國際標準的方向不斷推進。類似全球數字
金融(Global Digital Finance)等機構的崛起,旨在促進有關加密平臺如何運行的通用標準,區塊鏈協會和英國加密等機構目前主要關注在國家層面形成和推進標準。這類組織成員中,包括Coinbase、Bitstamp、Circle等區塊鏈行業中有影響力的機構。
然而,盡管加密技術有望通過學習如何監管自身來避免嚴格的政府監管,但人們也擔心,全球化的標準可能會阻礙創新,或許加密技術從本質上講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標準化。
全球數字金融(GDF)總部位于倫敦,這家協會的宗旨是,隨著該行業繼續成熟,自我治理和驅動最佳實踐與監管方面的發展同步,對于該行業的消費者及其對加密資產的信心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GDF正在尋求為交易所、代幣銷售、錢包提供商、加密貨幣和
評級網站制定自愿的指導方針和行為準則,GDF盡管是在3月份才成立,但它已經擁有強大的會員名單。
10月底,支付公司Circle(同時也是Poloniex的所有者)作為創始機構加入了該公司,此外還有Coinbase、R3、consensus和Diginex等公司也在成員行列。該協會還開始與議員和公共機構進行對話。
作為一個擁有超過250個個人和公司成員的機構,全球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已經注意到GDF提出的標準和承諾,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可以理解的是,來自許多監管機構的信號是復雜的,但大多數監管機構都支持保持公開對話,以確保不會扼殺這一重要創新。
GDF不僅致力于令牌銷售和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行為準則,他們還忙于設計加密貨幣的分類,他們試圖將代幣分為三大類:支付令牌、金融資產和消費代幣。
鑒于世界各國政府在如何定義加密貨幣方面存在大量的混亂和沖突,因此非常有必要嘗試對加密貨幣進行清晰的分類。然而,考慮到很多組織仍然很大程度上反對將加密貨幣分類為貨幣和/或資產,人們擔心GDF的分類和行為準則可能會被政府和監管機構忽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