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比特幣分叉?比特幣分叉是導致其價格漲跌的關鍵嗎?
2018-11-14 09:22
來源:
黑豆 麥酷
后天(11月15日),BCH(比特幣現金)就要展開硬分叉升級了。
關于“比特現金分叉”“比特幣擴容之爭”的話題,最近吵得熱火朝天。很多吃瓜群眾比較關注的是,BCH分叉、擴容會不會影響比特幣價格。那么,什么是比特現金分叉?什么是比特幣擴容?這些是否影響BHC價格的漲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科普。
比特幣分叉,準確來說應該叫做區塊鏈分叉,而比特現金分(BCH)叉是比特幣原鏈上的分支。按分叉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
如何理解硬分叉和軟分叉,我們要從導致分叉的原因談起。比特現金分叉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比特幣運營商(比特幣持有大戶)出現分歧導致分叉。
這類型屬于硬分叉,硬分叉最大的特點是兩條鏈之間,不可兼容。因為各方支持擴容方案不同,無法達成共識產生分歧,導致硬分叉。
目前主要有兩波人關于分叉問題吵鬧不休。一波是以BCH用戶量最大的客戶端Bitcoin ABC開發組為主,要在11月15日展開硬分叉升級。
另一波是以“澳洲中本聰”CSW為中堅力量的NChain公司為代表,反對ABC11月15日的硬分叉升級方案,提出下一步升級,將區塊大小上限擴容到128M和恢復被禁用的中本聰設計好的4個操作碼。
如上圖所示,每一條鏈,代表了一個幫派。這些分叉因為運營商(貨幣交易所、礦池、礦機生產商等大佬)不同的商業動機和行為而受到影響。
還有一種原因導致分叉,就是比特幣/比特現金鏈上某些區塊出現了Bug,需要優化和修改,從而不得不重新找某個合適的塊(節點)進行分叉,而分叉過程中,某些區塊可能會被拋棄不用,從而存在無效區塊的情況。
另一個是區塊鏈系統出行安全問題導致的分叉:這類分叉歸屬為軟分叉,軟分叉的特點是一串可向前兼容共識協議。
造成軟分叉的原因,主要是比特幣網絡系統出現安全問題、或者是優化升級的需要造成的。通過追溯BCH(比特現金)代碼記錄發現,歷史上有過6次軟分叉。比如有一次比特幣爆bug可以無限量供應,導致硬分叉持續了四個小時,這些bug版本的軟件是不可用的。
為維護系統的安全,程序員更改或優化程序代碼,將新的共識協議規則嵌入原鏈中,與原鏈兼容(并向前兼容),他們的關系可以通過以下這張圖來顯示:
如上圖軟分叉的新的規則是以前舊規則的子集,所有被新版本認為是合法的區塊也會被以前舊版本認為是合法的。舊版本會接受新版本創建的區塊,一旦新版本區塊介入新版本當中,就會同步到新的鏈上以前的所有區塊鏈中。
“硬分叉等于開發一個新的軟件功能,不需要考慮與舊版本兼容的問題,擴容升級用硬分叉方法可能就是18行代碼解決,而用軟分叉方法,需要數千人參與研究論證,經歷數年完成。”
可見,新版區塊比舊版區塊的共識協議更嚴格,軟分叉的實現難度,比硬分叉更高、更難。
不管是硬分叉還是軟分叉,目的都是為了讓比特幣/比特現金持續提升價值。
比特幣系統,與其說是技術驅動,不如說是利益驅動。中本聰真的很了不起,在比特幣系統中注入很有意思的激勵機制。為了維持比特幣網絡的正常運行,引進礦工這一角色進行維護,激勵礦工干活。
中本聰設計發幣2100萬個,并以挖礦獎勵的形式發行。礦工的挖礦收入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區塊獎勵,最初打包一次交易的獎勵是25枚比特幣。為了保證自己的交易能夠盡快被礦工確認,交易者們通常會額外付給他們一筆手續費,手續費越高,交易被優先打包的可能性越大。
當手續費很高的時候,能擁有比特幣的人越來越少,慢慢的比特幣就成了“結算系統”,參與人數少的比特幣“結算系統”,就會導致比特幣的價值就越來越少,付給礦工的獎勵也會下降。
對于比特幣持有者、礦工、礦池等,整個系統的參與者而言,他們并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因為只有保持或提升比特幣的價值,才能源源不斷激勵更多的人參與。根據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理論,只有參與到這個系統的人多了,比特幣的價值才越大。
有人認為“比特幣用的人越多,比特幣就越有價值”,這是對的。
這里我們先了解,什么是比特幣擴容。
比特幣擴容就是將單個區塊體積增加,比如原來1MB的區塊變成4M,存儲的交易次數就從原來的4000次/塊,變成16000次/塊。這就是比特幣擴容。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比特幣網絡交易速度擁堵,是比特幣區塊大小導致的,所以才擴容,這是不對的。
比特幣網絡擁堵的最大的問題是TPS速度慢有關(每秒交易處理量)。TPS值的大小,取決于三個因素:出塊時間,每個塊兒包含的交易數,截取的時間段。在比特幣系統中,每10分鐘出塊一次,1MB大小的區塊儲存的交易量是大概4000次左右,4000 / (10*60) ≈ 7,所以比特幣網絡的TPS大約每秒7筆。
在比特幣誕生初期,中本聰將區塊大小達到32MB,后來有人惡意制造的大量小額轉賬使網絡中有大量的待確認交易,導致正常的比特幣轉賬不能被確認,確認時間被延遲,影響比特幣網絡正常運轉。于是中本聰將比特幣的區塊大小暫定為1M。
隨意擴容,將原來1M大小的區塊,擴容到8M、32M,會導致挖礦的過程更加中心化。上文我們說過了,當激勵礦工有兩種方式,一種打包最初區塊鏈的激勵,另一個是處理手續費的獎勵,當一個區塊容量很大的時候,算力有優勢的挖礦大佬,占有絕對的優勢,最終整個挖礦產業更加中心化,這有損害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價值觀,也間接導致比特幣價格下跌。
在巴比特一篇名為《比特幣擴容之爭的本質是什么》的文章說了一個事例:
“2015年夏季,開發者提出把區塊體積擴容到20MB,國內的礦工為什么會極力反對?主要就是因為國內的網速跟不上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馬上把區塊鏈體積提高到20MB,可能中國很多礦工都不得不退出挖礦。”
所以,一些運營商下利益的驅動下,會支持擴容,提高挖礦的效率。擴容之爭,本質上是利益之爭。這一點也沒錯。擴容之爭也會導致比特幣分叉問題的出現。
但是有些言論認為,比特幣擴容是因為比特幣網絡區塊大小引起的,就不對了。
根據《BitFury首席執行官:冷靜下來,比特幣將繼續前進》認為:
按照比特幣系統的設計,目前所說的交易處理擁堵,并沒有數據表明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造成的,大多數的未確認交易,是因為沒有支付手續費,或接近于零交易費。交了手續費的問題并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也就是說,比特幣網絡交易處理速度延遲問題,可能是沒給礦工手續費,因為沒有激勵嘛,礦工們就不會很積極地去處理打包。這也是中本聰設計的比特幣系統激勵機制的優越性所在!
比特現金分叉,對分叉節點之前的用戶來說,還會增加額外的收入,這是好事。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BCH分叉之后,只會二存一,而實力弱的一方的代幣有歸零的風險。所以,比特幣分叉價格的上漲下跌與否,更多是與供需關系的影響有關系。與區塊鏈的分叉和擴容沒有直接的影響。
總而言之,比特現金的分叉,既是比特幣系統中各方博弈的較量,也是中本聰激勵機制下產物,無論,,各方如何博弈,在利益的驅動下,比特幣/比特現金的江湖中,相信會越來越精彩!
(文章來源:麥酷微信公眾號,作者供稿;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門戶官方立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