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將
區塊鏈列為五個待突破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之一。
區塊鏈技術在構建下一代價值互聯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去年以來,在政策利好和資本驅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區塊鏈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但也產生了一系列因“咽太快”而“嚼不爛”的問題。在近日召開的2018可信區塊鏈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就區塊鏈技術目前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塊”和“鏈”還都是“很難做”的技術難題
“區塊鏈可以看成一個實體賬本,一個區塊相當于一個賬本的一頁,這里面記載的信息就是這一頁上面交易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把一頁頁賬單釘起來形成一個賬本。”鄭志明說。
通過鏈式結構來驗證和存儲數據;通過分布式方式、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通過密碼方法來保證數據的傳輸和訪問的安全;通過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這是區塊鏈的基本運作方式。
“區塊鏈本質上是期望通過分布式方法來建立可信機制,企圖通過這樣一種機制的建立重新建立社會的信任關系。這樣的信任模式可以從傳統的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模式轉化為對機器的信任模式。”鄭志明表示。
基于此,區塊鏈讓社會價值的轉移渠道從目前介于中介的高成本通道轉變為基于區塊鏈的低成本安全通道,同時,也可以實現行業基礎可信環境的建立,實現個人和機構的商業、社會信用數據的跨行業融合。
目前,各個區塊及其之間的連接方式都還是“很難做”的技術難題。
“實際上就是把一塊塊(區塊)連接起來。如果描述它,這就是區塊鏈的全景圖。”鄭志明進一步解釋道,“每建立一個新建交易,要把交易告訴區塊鏈的所有人,通過一段時間把所有的交易記錄下來;通過競選的方式,讓一個記得又好又快的人把記賬加到鏈里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信任機制。”
不是“沒有中心”,是多中心的分布體系
區塊鏈起源于
比特幣,事實上,把區塊鏈技術從比特幣抽離出來后,其技術特點遠遠超出了數據資產的應用范圍。在信息技術里,分布式很早就有提及,軟件系統、硬件系統都發展了建立分布式系統的理論和方法。
“很多人講區塊鏈都喜歡講去中心化,其實我覺得分布式比去中心化更能詮釋區塊鏈與產業的結合。”鄭志明表示,在目前的環境中,去中心化是不現實的,多中心的分布體系更適合目前的行業管理現狀。
“這幾年,區塊鏈技術在私有鏈、
聯盟鏈的應用方面已經有了初步進展,但不是‘沒有中心’,還是有中心的,只是一種分布式的方式。”鄭志明說。
鄭志明認為,隨著近年來
區塊鏈應用場景的快速發展,為了解決性能、協同匹配及融合等問題,也發展出各種形態的鏈結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鏈式模式。
總的來講,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特征有四點:開放共識、分布式與去信任、隱私與監管、智能合約。
鄭志明解釋道,開放共識是希望共同維護數據安全,保證它的不可篡改;現階段還是去物理設備的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管理的中心化;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轉化為對機器的信任;數據本身由于不存在第三方平臺而加密存放在區塊鏈上,從而實現隱私保護和授權共享;智能合約是基于區塊鏈合約規則的法治,通過頂層治理節點來制定智能。
國內極少數單位有能力做底層架構
“區塊鏈的運行規則中,我們一直擔心的是監管問題,由于數據對授權節點是公開透明的,通過區塊鏈技術非常有利于對數字的穿透式監管。” 鄭志明表示。
區塊鏈現在正進入2.0到3.0的過渡階段。1.0以
數字貨幣為典型特征,2.0時代以智能合約為典型特征。3.0時代是以基于規則的可信智能社會治理體系為典型特征,是全體系的。
當前,市場上很多企業都宣稱在做“底層架構”,“用國家給的密碼標準或者安全標準”,鄭志明認為這是“錯誤的”,他表示,底層架構并不容易做好,“區塊鏈概念,平臺是很低的,但要做好,臺階是很高的”。
“區塊鏈從科學和技術角度來講,實際上就是解決三元悖論,可擴展性、分布式和安全性。”鄭志明表示,“下一代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尋優問題。”
這其實是全系統尋優,涉及到很多技術。而怎么在這些技術里尋優,關乎數學、安全性、計算機信息科學等領域的很多問題,這是做底層架構的基礎。
鄭志明表示,國內做底層架構的單位并不多,極少數有這個能力。
那么,目前,國內外關于區塊鏈都在做什么?鄭志明表示,“國外以區塊鏈基礎技術平臺或操作系統的研發為主,國內以區塊鏈的應用開發為主。”
鄭志明特別強調“一個是研發,一個是開發”,因此,他認為建立我國的國家主權區塊鏈基礎平臺迫在眉睫。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8-10-18 第6版 前沿)
作者:趙利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