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POW共識機制,由于這個共識機制是
比特幣在使用的,所以也可以被認為是第一個
區塊鏈共識機制,它在區塊鏈行業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不管將來有多么先進、多么高效的共識機制出現,POW都會永遠被記載在區塊鏈發展史的第一位。
POW也就是工作量證明,這個咱們在講比特幣時候已經介紹過,也就是俗稱的挖礦。就是通過做哈希碰撞這個窮舉法計算,來證明你做過的工作,誰完成的工作量多,誰就拿走
token獎勵。
中本聰設計這個共識機制的初衷是希望構建一個人人平等的方式來進行比特幣的發行,所以用電腦來進行哈希碰撞就相當于是用CPU來投票,按照他的構想是一CPU一票,在相對公平的方式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取比特幣。但是中本聰萬萬沒想到的是隨著比特幣價格的走高,挖礦行為被有組織的、及其高效的商業組織盯上,比特幣的獲取越來越被少數人掌握。隨著礦機和專用芯片的出現,挖礦的獎勵已經被高度壟斷,到這里其實比特幣已經脫離了中本聰的構想,已經不可能作為真正的貨幣來使用,只可能變成高價收藏品。甚至還有通過黑客攻擊和劫持,利用木馬程序控制被攻擊電腦進行挖礦的行為,可見在足夠的利潤面前,人性的黑暗。
目前采用POW共識機制的
區塊鏈項目比較多,除了比特幣以外,還有
以太坊、
萊特幣、門羅幣,以及比特幣的眾多分叉幣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其實為了應對專業挖礦芯片的壟斷,很多項目都通過代碼升級來進行抵制,但硬件廠商也在進行追趕,關于礦機的問題我們會在后面的課程里面詳細講解。
我們再從
區塊鏈技術不可能三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POW這種共識機制。
從效率來說,這是POW共識機制的最短板,也是最被批評者詬病的方面,那就是太費電、交易效率太低。批評者認為耗費了大量的電力來進行挖礦這么一個看起來并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事情,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全世界進行比特幣挖礦所消耗的電力,已經相當于一個小型國家的耗電量,無疑是非常驚人的。據最近的調查數據,每天挖比特幣消耗的電力差不多是5000兆瓦,相當于約800萬人的電量消耗,這僅僅是一天的電量,還是很可怕的。
同時要進行一次比特幣交易也不是太容易,理論上全網絡每秒鐘只能進行7筆交易,實際上可能也就是3筆左右,同時轉賬費用也偏高,按照當前的價格算每次交易手續費大概是幾十塊塊人民幣,在交易數量很多時礦工費還會急劇增加,如果設置的手續費過低,可能幾天都沒辦法確認交易,也就到不了賬。這種效率是比特幣無法走進商業應用環境最重要的缺陷。
咱們再來看看不可能三角的第二項安全,還是拿比特幣來舉例,從2009年到現在2018年,已經9年的時間,之前人們擔心的被黑客攻擊啊,數據被篡改等等都沒有出現過,這說明了采用非對稱性加密,多節點認可的方式進行分布式記賬,即使在不安全的環境中,也不會被攻破防線。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脫胎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可。
第三項是去中心化,這一點是中本聰所追求的理念,不通過任何的機構就可以發行貨幣,讓每一個擁有電腦的人都有機會獲取。每個節點都可以參與賬本記錄,沒有中心化服務器。在去中心化這方面,比特幣無疑是做的非常好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