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加密
數字貨幣社區都發明了哪些名詞來做首次公開發幣。
I*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公開發幣;
IFO,Initial Fork Offering,首次分叉發幣;
IEO, 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 首次交易所賣幣;
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s,首次挖礦發幣;
IAO,Initial Airdrop Offering,首次空投發幣。
出現這些花樣百出的發幣名字,最重要的就是不確定性的政策,為了繞開政策監管,改名字只能躲一時。真正要走的是陽光大道,讓
區塊鏈技術服務于經濟產業才是正道。
目前各種代幣的發行存在以下兩個大疑問。
第一是現在的代幣經濟基本上是毫無監管。作為自由主義者,我不是說要對行業引入現在諸如股權制度這樣的政府機構監管,這些監管制度太過于復制,成本太高。我指的是現在的發幣公司和項目基本上是一個黑箱子,事關代幣持有者利益的公司的資產和利潤完全是組織者說了算。
區塊鏈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只體現在代幣的鏈上數量和鏈上交易,而交易所和offchain錢包的出現,也會讓這種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大大折扣,事實上代幣的超發和修改鎖定規則是經常發生。現在行業的代幣發行應該引入第三方的監管機構,改變一切都由項目方說了算的現狀。
第二是現在的代幣經濟全是無限責任制度。現在注冊公司都是搞有限責任制企業,法人對企業是負有限責任。這里的有限責任包括,第一在經濟上法人只承擔注入的資金責任,賠光了就結束;第二是法人在時間上是可以離開公司的,只要其出讓其股權就可以退出。
而現在的代幣經濟對于項目組織者來說,基本上是無限責任制。發了一個幣,整個行業的風氣是你就得負責一輩子,投資者們(“韭菜”們)根本不管發幣方的“股權”、注資額和融資額等信息,反正幣價唯你是問。而在時間上,發完幣,主要負責人也基本上無法脫身。甚至是為項目站臺的人也得負終身制名譽。最經典的就是李老師,不管什么項目,只要貼了他的頭像,幣價跌了投資者就會圍著他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