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
區塊鏈技術的這些理念和特征充分體現了“開放式”“自主化”的互聯網特征,甚至更為超前。中本聰在發明
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數據結構時,其實是對技術發展和社會趨勢有著很深的洞見。今天網絡社會、共享經濟、共享
金融發展,那些眾包、眾籌、眾創、互助甚至是“眾治”商業模式和社會模式不斷涌現,平等、開放、共享、民主理念正深入人心,并成為社會趨勢。如何解決更多參與者參與機制、治理機制、數據信息傳導、資源分配、權利和利益分配,區塊鏈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因此區塊鏈暗合社會和技術發展的趨勢,通過系統共享、開放互通實現價值傳遞,這是今天這一技術受到高度關注的核心原因。越來越多機構紛紛開發和嘗試區塊鏈在支付清算、資產交易、智能合約和治理投票等場景的廣泛應用。
從系統研究看,目前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場景大規模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去中心化的設計和理念過于理想化,目前沒有金融機構推動,很難大規模運用,但目前如何解決金融機構參與動力是一個問題;二是,目前工作量法通過挖礦形成共識機制進行記賬,導致算力和電力巨大浪費,權益法通過授權代理進行驗證記賬也大多需要代幣,都不適應支持秒級、海量大規模的交易;三是,目前加密機制采用私鑰唯一驗證方式,是難以滿足監管部門對金融交易多種身份交叉驗證需求;四是,在比特幣交易中,完全封裝在鏈上進行,但在智能合約、版權交易、眾籌等交易中,資產確認、交易實際依賴法律確認甚至線下確權登記;五是,哈希函數位數一定,高頻大規模交易可能超過容量導致失效。
上述存在瓶頸大多是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數據結構的瓶頸,隨著
區塊鏈應用場景的探索和豐富,一些機構開始開發其他區塊鏈協議,比如
以太坊(Ethereum)、瑞波(Ripple)、Stellar、Eris等,共識機制、身份驗證、封裝等瓶頸問題基本都可以得到解決。另外,區塊鏈技術中是否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隨著應用展開,人們也對這一問題認識更為理性。“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可能只是理想的終極狀態,但區塊鏈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和監管、法律、社會組織現實將會有很多結合,技術層面將會存在很多中間狀態。因此,區塊鏈形態上“私有鏈”“
聯盟鏈”將會成為前期的主要運用形態,完全的“公有鏈”除了比特幣應用外,目前還不能成為成熟的應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