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拿跨境支付作為一個案例來分析:支付是指價值以商品、服務,或履行法律義務的形式,由個人或組織轉移到另一個個人或組織的過程。全球支付是對這一概念的擴展,支付可以跨越地理邊界通過多個法定貨幣完成。目前,全球支付業務量以大約每年5%的速度平穩增長,在2016年達到6010億美元。所有地區的收入均有增長,特別是亞洲地區中,中國將有可能超越巴西,成為繼美國和歐元區之后的第三大支付地區。從盈利角度來看,最終客戶(匯款方)的平均費用為匯款金額的7.68%,屬于利潤較高的行業。支付市場上新的參與者也在不斷出現,我們發現非銀行交易最高達總支付量的10%。
從目前跨境支付的流程來看,參與方很多,如收款人和受益人、匯款操作員、匯款行和收款行都是核心參與者,代理行、SWIFT(環球同業銀行
金融電訊協會的銀行結算系統)、本地清算網絡和監管機構都是支持的角色。而由于多方參與,并且中介多,所以目前全球支付面臨許多難點。比如,因匯款人和受益人的信息是通過人工和重復的業務流程來收集的,因此受理交易的效率低下;對信息和做證文件的真實性只有有限的保證,且各機構的完備程度各不相同,因此KYC政策(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戶)并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同時,由于所選機構和路徑不同,付款成本較貴且耗時有延遲,信息驗證是按各家銀行/各筆交易進行的,也導致拒絕率較高。另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因有流動性要求,銀行必須在往來賬戶中存有資金,由此招致機會成本和對沖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數據源、渠道或交易源頭各不相同,除了復雜的業務流程(通常由多個運營團隊支持)外,監管報告還要求受監管實體具備完整的技術能力,因此苛刻的監管合規要求也對跨境支付帶來挑戰。
在這些過程之中引入
區塊鏈技術,就可以通過匯款人與銀行或匯款運營商之間建立數字身份,或者傳統的KYC來互建信任;然后通過智能合約嵌入匯款人和受益人之間轉移資金的義務,并通過分類賬上的流動性提供者促進貨幣兌換。監管機構也可以實時監控交易,并通過附加了智能合約的功能來接受提前設定的AML(反洗錢)警報。智能合約能夠以最低的費用實現實時的資金轉移,無須代理行即可保證資金送達,且交易歷史記錄體現在分布式賬本上,可供監管機構持續審查。因此,通過區塊鏈在不同階段的切入,跨境支付可以做到無縫KYC,實時AML,增加外匯流動性能力,減少結算時間,節約成本,并做到自動合規。其收益是挑戰代理行的作用,實現小額支付。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個美好的藍圖是否真實。確實,目前監管對科技帶來的行業流程變化及新科技運用的收益和風險進行審慎評估的時候還存在一些尚未解答的問題。比如,零售和批發銀行的業務布局是否會融合以促進區塊鏈的實施?在全球新科技驅動的跨境支付領域是否會允許加密代幣作為橋接資產以促進外匯轉換?SWIFT是否還能保持全球結算地位?這些均需要業界與監管一起努力,在實踐中推進這些難題的解答。
當然除了金融領域外,媒體、娛樂、酒店、醫療健康、
能源等領域都有不同的區塊鏈使用場景。所以很難說哪些區塊鏈場景會優先落地,但是通過支付場景的分析,筆者認為任何一個有價值的運用都是通過嚴謹的分析和選擇步驟來達到成果的。鼓勵大家采取以下步驟來進行區塊鏈運用場景甄選:先收集生態系統參與者的統計數據概況,然后分析解剖現在流程的難點,再分析通過區塊鏈在哪些節點可以改變流程及其效益,再深入探索區塊鏈在這個場景中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最終形成一個基于深度案列剖析基礎上的總結。
新興技術,特別對于處于萌芽期的區塊鏈,其變動和不確定性是難免的。但是如果我們用科學謹慎、集思廣益的態度來研究并推動落實區塊鏈的應用,這樣創新的結果更能讓人信服,而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哪怕失敗了,也為下一次的試驗提供了有效的積累和教訓。在容錯的機制下前行,這就是區塊鏈給我們的啟示。
(秦誼為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伙人、德勤中國區塊鏈發起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