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inux的成功案例來看,基于互聯網的社區形態和技術的發展,已使得松散的個體可以不通過命令式管理,無組織地自發合作,開展某一項群體行動。
一是互聯網信息傳遞的空間泛在性,消除了信息傳遞的物理局限,極大地拓展了潛在參與者的范圍,大大降低了尋找“志同道合”者的成本,分布式協同作業成為可能。
二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大眾化,信息傳遞的即時性越來越強,群體之間的實時溝通和協調更有效率。但是,如果要真正實現去組織化的分布式協同作業,這兩點還遠遠不夠,它們僅是技術邏輯層上的基礎。既然是生產活動,就須要消耗資源,必然涉及各方的經濟利益,激勵相容的設計不可或缺。
根據哈維茨(Hurwiez)創立的機制設計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會有自利的一面,其個人行為會按自利的規則行為行動。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企業實現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勵相容。
企業實踐表明,只有貫徹激勵相容原則,才能有效地解決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個體行為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對于去組織化的分布式協同作業亦是如此。“無利不起早”,經濟學的自愿原則以及經濟個體對帕累托改進的動機,在加密經濟的算法機制中依然成立。
當然,我們也觀察到在開源經濟和加密經濟發展的初始,一些技術極客或創始人的付出并非完全出于經濟利益的動機,而是懷著社會理想或者大愛精神,樂于無私合作,無須財務報酬。比如LinusTorvalds崇尚自由軟件精神,發起Linux開源軟件項目,拒絕商業利益;Nakamoto提出
比特幣的概念,設計和發布了相應的開源軟件,初衷也并非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但應注意的是,對于大多數普通人,經濟利益仍是最重要的動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