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脫胎于密碼朋克理想主義的技術實踐。密碼朋克認為,只有自己掌控的設備端才是可信的,“代碼即法律”,無人能夠僭越。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基于密碼學原理構建的方案才被認為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換而言之,安全必須完全構建在密碼技術上才值得信賴。這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在密碼朋克圈內是容易被理解的,然而,是否完全適用于真實世界?
答案是否定的。以政府、權威機構來構建信任體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核心需求,而密碼朋克的“理想”對于社會大眾而言過于超前,任何技術都有其現實局限性,放任其在現實世界任意蔓延,不僅無法達成技術理想,反而會引發新的潛在危機。
首先,密碼技術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太過艱深晦澀,大眾很難具備密碼極客的專業素質,要讓大眾完全通過技術手段對自己的信息安全負責有點不切實際。比如,各類典型的公有鏈在個人端的核心安全完全依賴于數字簽名技術的私鑰,一旦私鑰保護不善,沒有任何途徑可以追回個人損失。這就要求大眾掌握專業的密碼安全意識和繁瑣的私鑰備份、保護機制,對于大眾的個人要求過高,限制了客戶體驗。而在現實世界中,以權威機構為信任主體,個人端一旦發生問題,還可以通過身份核驗的方式請求系統實施救濟措施,甚至進行法律追溯。
其次,在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項目中,當社區對技術路線產生分歧,往往就會面臨分裂,從而導致區塊鏈硬分叉。2016年,黑客通過
以太坊the DAO眾籌項目的智能合約漏洞,盜取了大量以太坊用戶的虛擬代幣,社區對是否應該通過強制修改以太坊代碼找回損失產生分歧,以至于后來分裂成ETC和ETH兩個以太坊項目。2017年底,在過度炒作下,
比特幣頻繁被分叉,甚至有人將分叉作為虛擬幣的“印鈔”手段(IFO),亂象重生。試想,萬一核心的密碼機制突然面臨嚴峻的安全問題,要協調所有用戶一起升級可能并不容易,對于以密碼技術為唯一屏障的某些公有鏈項目而言可能是毀滅性的,現實世界的經濟秩序如果基于這樣的基礎來構建,恐怕將陷入嚴重的安全危機。
此外,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項目通過原理和代碼公開來獲取信任,認為每個用戶通過對“白皮書”的理解、對代碼的審核即能夠進行判斷,從而就應該產生信任。這種構想在現實中被證明太過理想化。密碼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即使對于密碼學資深學者來說,也是十分專業的領域,普通大眾更是很難具備專業能力。于是乎,各類別有用心的炒家利用信息不對稱、大眾的盲從心態進行虛假的技術概念包裝,以專業門檻抬高認知門檻,以技術之名行
金融詐騙之實,給社會經濟秩序帶來極大的混亂。
因此,將密碼技術、代碼凌駕于社會信用體系與治理體系之上,拒絕監管的同時也失去權威信用體系的背書和責任兜底,這種發展途徑能被社會公眾所接受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