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
比特幣網絡正式運行,比特幣的成名造就了
區塊鏈技術。如今,從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上看,普遍公認的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以比特幣(
btc),
萊特幣(LTC)等為代表的作為支付貨幣的第一代區塊鏈;
在第一代的基礎上,第二代區塊鏈的發展其實有幾個方向:具備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功能是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個方向,典型代表有
以太坊(ETH)和柚子(EOS)等;隱私加密保護相對于第一代區塊鏈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改進,典型代表有環簽名技術的門羅幣(XMR)和零知識證明的大零幣(ZEC)等;除此之外,一個區別傳統區塊鏈概念的有向無環圖DAG也是一個重大的改進方向,典型代表如IOTA等。
而第三代區塊鏈目前并沒有普遍的共識,這也是當前區塊鏈發展的一個迷茫期,大家都在摸索中,有將DAG和跨鏈技術作為第三代的,也有將Layer理論(后文將具體介紹)作為第三代發展方向的。其中,如果將DAG作為并行于狹義區塊鏈(注:廣義區塊鏈技術是包含DAG技術的)的一種技術來看時,我們也能做出另一種類比:第一代DAG項目和第一代狹義
區塊鏈項目都以支付貨幣功能作為第一代,當DAG系列出現支持智能合約的突破后,便可以類比于第二代狹義區塊鏈的階段。
區塊鏈技術發展階段可以用圖1來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