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整體產業轉型的浪潮下,隨著智能制造的升級和工業互聯網體系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出現全新的商業模式。
區塊鏈與實業的結合與我國“數字化”的趨勢一致,我們認為這一融合過程,當前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算法和物理設備權責體系如何界定?
以往的權責體系主要落腳到實際物體上。但按現在的發展趨勢,物理設備逐步演化為算法的執行單元,而決策系統與終端本身開始分離。例如裝載優步自動駕駛系統的汽車撞死行人后,是自動駕駛控制算法提供商的責任還是沃爾沃汽車傳感器的責任?當前軟件服務和硬件供給已產生明顯的分離趨勢。但相應的監管、權責標準卻并不清晰,與之相關的利益報酬機制也不明確。這會直接影響智能制造的升級和發展。
智能制造標準制定思路是否應該轉變?
技術高速發展導致很多標準制定出來就已經滯后于現有技術發展。特別是在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體系大面積滲透的驅使下,各國政府都面臨類似問題。在面向未來的智能制造發展中,是否可以將標準制定權放回市場,讓其在技術發展競爭中自然產生呢?什么技術標準需要由市場決定?什么標準需要由政府主導?需要有更明確的界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