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用戶數據是互聯網企業的寶藏。拿到不同互聯網媒體的廣告位并且獲得互聯網媒體的用戶數據,是程序化購買平臺需要面臨的主要難題。
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
百度都各自擁有大量的、內涵不同的用戶數據,但這些公司并不會將數據完全共享或者交給公司之外的企業負責經營。由此,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程序化購買便停留在大型互聯網媒體內部的廣告資源位的匹配,或者長尾端低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廣告位的整合。
數據的不完全影響了程序算法的有效性。但是,即使程序化購買平臺獲得了完整而真實的用戶數據,也不代表可以創造出準確、有效的程序算法。
一方面,大數據來源眾多、數據巨大、形式各異,建立起一個高效、可靠的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并不會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廣告傳播并不是簡單的數學邏輯,還涉及社會、心理、消費行為等復雜指標。多元的不確定性會直接影響程序化廣告的效果。
互聯網企業中不同程度的數據壟斷,既制約了程序化購買的發展,也將導致更加嚴重的數據作弊。 獲取數據信任的各方博弈形成了程序化購買模式下的“囚徒困境”。用戶數據和程序算法決定了程序化購買能否完成使命。當無法完成使命時,技術公司也有可能修改廣告投放數據。
程序化購買的有效性建立在兩種生產資料基礎上:第一、用戶以及媒體數據;第二、程序算法。
這兩種生產資料更基礎的是“用戶以及媒體數據”,因為程序算法是在用戶以及媒體數據的基礎上完成的代碼。“用戶以及媒體數據”好比土地,而“程序算法”好比生產工具。越精準的程序化廣告意味著需要真實且詳細的用戶數據,以及邏輯合理、運作準確的程序算法。
基于數據的重要性,以及在程序化購買中流量數據是重要的計費指標。由于無法有效制止流量作弊,數據信任成為制約程序化購買發展的主要問題。這種流量作弊可分為網站流量作弊和程序化購買公司的流量作弊。目前可以增進程序化購買的數據可信度的方式是,行業自律和程序化購買有關企業的信用背書。實際上這兩種方式都沒法根除數據作弊問題。
最終,程序化購買無法提供完全的數據信任。廣告主會始終存在疑問,程序化購買是否達到規定頻次?投放媒體是否與品牌形象一致?廣告投放數據中是否存在流量作弊?類似疑問都會長期制約程序化購買的市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