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在1950年寫過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英文版論文,鏈接是:
https://www.csee.umbc.edu/courses/471/papers/turing.pdf
圖靈的這篇論文寫的太棒了,我們對
人工智能的異議、擔心、誤解圖靈都已經想到了,后續筆者有時間會對該篇論文進行一次解讀。
所以,對于這篇論文,建議大家都去看下,筆者搜索到一版中文翻譯版,有興趣去看看:https://wenku.baidu.com/view/1e464d1a376baf1ffc4fada8.html?rec_flag=default&sxts=1530772880292
在開篇的 “The Imitation Game”中,圖靈讓我們思考:“機器能否擁有智能?(Can machines think?)”這個問題。有趣的是,作為計算理論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天才,圖靈成功定義了什么是計算機器(即圖靈機),但卻不能定義什么是智能(Think),沒有辦法用機器或算法來準確定義。因此,圖靈設計了一個后人稱為圖靈測試的模擬游戲。圖靈測試的核心想法是要求計算機在沒有直接物理接觸的情況下接受人類的詢問,并盡可能把自己偽裝成人類。這個游戲有點類似殺人游戲,這個"模擬游戲"大概是這樣的:
游戲參與者包括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以及一個任意性別的詢問者。
詢問者與另兩個人待在不同的房間里,并通過打字的方式與他們交流,以確保詢問者不能通過聲音和筆跡區分二者。
兩位被詢問者分別用 X 和 Y 表示,詢問者用C表示,詢問者C事先只知道 X 和 Y 中有且僅有一位女性,而詢問的目標是正確分辨 X 和 Y 中哪一位是女性。另一方面,兩位被詢問者X 和 Y 的目標都是試圖讓詢問者認為自己是女性。也就是說,男性被詢問者需要把自己偽裝成女性,而女性被詢問者需要努力自證。
現在我們問:如果我們把“模仿游戲”中的男性被詢問者換成計算機,結果會怎樣?相比人類男性,計算機能否使詢問者更容易產生誤判?”
智能行為與人類行為的關系
圖靈測試其實對人工智能的一種充分的等價性。
如上圖所示,“所有智能行為”對應的集合和“所有人類行為”對應的集合既有交集又互有不同。在全部智能行為中有一些是人類靠自身無法做到的(比如計算出國際象棋中白棋是否必勝),但人類也是有智能的,因此只要完成兩個集合的交集部分—就應該被認作是“擁有智能”的。另一方面,人類行為并不總是和智能相關。圖靈測試要求機器全面模擬“所有人類行為”,其中既包括了兩個集合的交集,也包括了人類的“非智能”行為。
因此圖靈測試是 “擁有智能”的一個有效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由于沒有辦法嚴格定義智能,圖靈把智能測試的范圍擴大了,即不一定要全部通過圖靈測試才算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在圖靈看來,人的智能(不包含人的所有,比如皮膚,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哪個更好吃?)是可以用圖靈機來模擬的,因為人的智能是某種模式,即一系列機械步驟形成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