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司內部一直強調代幣標準(
token Standard)的重要性,代幣標準意味著門檻極大降低,商業模式可以被復制,那么微創新就會很快,行業發展就快,否則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都會浪費在重復制造輪子,行業發展就慢。
成為豐富生態的公鏈必要條件就是包含若干個代幣標準,這些代幣標準目前來看有兩種類型,同質型(ERC20、MST)和非同質型(ERC721、MIT),行業的發展應該還會催生一些新代幣標準類型。
那么支持代幣標準的公鏈有哪些呢?在
比特幣上有Omini協議、
以太坊有ERC20等一系列代幣標準、元界有MST代幣標準。現實的情況是,1C0的興起于2017年初,而ERC20代幣標準開發較早(2015年),已經成為事實意義上的行業代幣標準(僅同質型)。目前的現象是,催生出一大批支持ERC20代幣的交易所,包括錢包、行情軟件,所以圍繞代幣標準構造生態是非常之快的。
我們接下來看看交易所,據統計,全球交易平臺超過8萬多家,而
數字貨幣+Token卻不過萬,按道理這應該供大過需的,Token占據主導地位,但現實的情況是,交易所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這些交易所還處于搭建框架的狀態,意思就是說技術上雖然可以很快部署一套交易所,但實際上交易所的運營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很多新交易所都沒有運管經驗,然后只能干什么呢?——運營上抄大交易所。
如何抄襲,很簡單,看看大交易所交易哪些幣種,比如大交易所部署了比特幣、以太幣、USDT等交易對,新交易所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抄”這些主流幣種交易對上,所以很容易與大交易所同質化競爭,也就是你能交易的TOPxx的主流幣,大交易有更好的體驗。也就是說,交易所雖然供給了,但是交易所的門沒開,這里的門,是指——上幣 (Listing Token)。
換句話講,就是開這么多新交易所,但是上幣速度沒跟上去,沒解決問題,實在太慢了,上了很多單幣種的TOPxx的公鏈又怎么樣呢,新交易所首先需要熟悉并且搞定這些公鏈的主網,例如Omini協議就相對復雜,完事了交易體驗還不如大交易所。我認為解決方案就是用上幣這件事活躍整個市場,增加血液流動速度,這樣整個行業發展都會提速,總結一句話——上幣速度決定了
區塊鏈行業發展速度。
那么如何提升上幣速度呢?當然是代幣標準了,一個交易所應該多支持具有代幣標準的公鏈,少支持單幣種的公鏈(比特幣除外)。這是軟件工程的特性決定的,如果輸入同樣的人力,具有代幣標準的公鏈的產出將是單幣種公鏈的數十倍。所以作為交易所,沒有理由選擇對接獨立公鏈,這個時候就會選擇提高上幣門檻(上幣費、投票等),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獨立公鏈的開發門檻更高,運營門檻也更高,高到一定程度,如果我能選擇一個既存的公鏈完成應用,那么就沒有必要開發屬于自己的單幣種公鏈了。
所以我早在年初的文章中也斷言過,具有代幣標準的公鏈將會是最后的贏家,而只做垂直生態的公鏈很容易被其他生態更強的公鏈“吃掉”。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各位是價值投資,看到垂直生態的公鏈就可以繞著走了,遲早被“吃掉”,這里的吃掉有兩層含義,第一是主動把用戶遷移到其他公鏈上,放棄自己的公鏈(基礎設施)。另外一層含義是被競品替代掉,而競品剛好選擇的是其他生態更強的公鏈。這里,有人可能會提跨鏈,這個屬于技術迭代周期,會相當長,想活下去還是不要押寶得好。
所以由于代幣標準的存在,交易所和公鏈可以相互成就,交易所的上幣速度可以提升數十倍,而公鏈因為交易所的支持,生態發展也將會十分迅速。
以上分析會帶來一個供需變化,如果因為代幣標準的存在,交易所的運營能力大幅增強,那么新項目就會如春筍般冒出,2017年以前具有穩定運營能力的交易所十分稀有,代幣標準的出現降低了技術門檻,提升了運營能力,這樣就會出現大量真正意義的“新交易所”。
新在哪里呢?正常供需是一個交易所可以支持上萬個Token,長期目標是十萬數量級以上的Token。支持到什么程度呢?街邊的奶茶店可以發個Token上交易所,所以這也是“幣改。
目前來看,只有極少數人意識到了上幣速度的重要性,相反很多交易所還出現了上幣排期的事情,我就覺得奇怪,逼著運營和技術把上幣速度提起來,整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速度將提升許多倍。
總之,上幣速度慢的交易所,首先就會被淘汰掉,以后交易所的一個常態應該是以快速上幣、快速淘汰。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涉及到下面一個話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