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從來不是近一兩年內才誕生的,作為
區塊鏈技術的首個完整應用——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09年。可在國內,區塊鏈這個詞近一兩年卻幾乎成為橫掃全民的引爆點。
與此同時,大量打著
區塊鏈技術旗號的虛擬幣,以及不可靠的區塊鏈
ico項目的上線引發投資者損失的事實,對區塊鏈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然而兩會前夕,不少官媒發聲聲援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人民日報》更是整版刊文談區塊鏈,認為這項技術將在支付、
公益、打假以及監管四大應用場景中產生極為正面的價值。
在這項技術仍處在新生階段的當下,區塊鏈究竟是泡沫,還是未來?
區塊鏈——解決信任問題的新思路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區塊鏈。隨著全球互聯網規模搭建得愈發龐大,以去中心化為特色的P2P技術逐漸在很多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比如BT和電驢下載、視頻流媒體,乃至ZeroNet。區塊鏈技術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
去中心化是個外來詞,對應的英文是de-centered。那么什么又是中心化呢?諸如銀行、打車使用的軟件、小區附近的房屋中介等等,通過這些中心化機構,我們進行存錢借錢、手機打車、租房賣房。去中心化就是要移除這樣的中心機構,實現點到點的直接交互,轉而讓全民參與“記賬”保證安全性,因此才叫做“去中心化”。在每個人都手持一本賬本的情況下,這種去中心化的系統就構成了,每本賬本都是一個區塊,最終形成鏈條,彼此傳遞。參與記賬是需要耗費成本的,所以區塊鏈系統會為記賬的人發出額外的獎勵——這實際上也就是“挖礦”的過程(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獎勵并不是必須的)。
雖然上述解釋省略了大量細節,但區塊鏈技術解決的本質就是信任和安全問題,能夠規避中心機構的一些弊端。應用到
金融領域,比如它不需要層層審計來控制金融風險,不會有高昂的內部成本,不會有作弊和腐敗。按照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所述,如果2020年全世界銀行內部都使用區塊鏈技術,則每年能省下200億美元成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