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應用 查看內容
    • 4922
    • 0
    • 分享到

    銀行布局區塊鏈迎來爆發期 三年內或實現業務革新

    2018-3-6 16:06

    來源: 金融時報 作者: 杜冰



    近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銀行于去年9月28日首次提交了一項名為“一種區塊鏈數據壓縮方法及系統”的專利申請,其目的是解決區塊鏈交易系統數據不斷增長導致存儲空間緊張的問題,并提供區塊鏈數據壓縮方法。

    近一年中,作為全球創新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區塊鏈技術已悄然滲透到全球銀行業。自區塊鏈被寫入我國“十三五”規劃以來,國內多家銀行也加緊以多種方式積極介入區塊鏈技術,特別是2017年以來多項技術應用陸續落地。此次披露的這一專利申請雖尚未獲得批準,但也被認為是我國銀行業布局區塊鏈頂層設計的重要標志。那么,是否意味著國內銀行業布局區塊鏈的爆發期已經到來?

    國內銀行業區塊鏈應用密集落地

    中國銀行專利申請書中提到,其數據壓縮系統可以用來將多個區塊的事務打包成一個“數據塊”,而不是一個新的區塊存儲事務。使用這種方法,該專利稱能夠減少存儲在新塊中的區塊鏈大量交易的數據量,同時確保以前所有事務的數據仍然是不可篡改和可跟蹤的。

    雖然該專利目前正在審查過程中,尚未獲得批準,不過,中國銀行在區塊鏈領域的發力布局可見一斑。

    去年1月,中國銀行上線了區塊鏈電子錢包BOCwallet(iOS版)。BOCwallet地址由32位數字與英文字母組成,可以綁定中國銀行的卡號。此后,又與互聯網巨頭騰訊在金融應用領域合作測試區塊鏈技術,并重點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去年8月,中國銀行還與SWIFT組織和全球銀行一起加入SWIFT gpi區塊鏈概念驗證,并促進金融科技在SWIFT gpi項目中的應用。

    事實上,放眼全球來看,各大銀行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的進程。目前正在進行的大型項目包括IBM的HyperLedger Fabric project、“多功能結算幣”和R3財團的區塊鏈倡議。從我國來看,國內銀行自2017年以來也在快馬加鞭地落地相關技術應用。

    從四大行來看,工行此前成立的區塊鏈與生物識別實驗室,于去年末正式推出了工行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1.0平臺,已助力貴州扶貧、工銀聚等項目投產;農行于去年8月上線了基于區塊鏈的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建行則于近日落地了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并在業內首度實現了由客戶、保理商業銀行等多方直接參與的“保理區塊鏈生態圈(Fablock Eco)”。

    股份制銀行更以此作為彎道超車的途徑之一。早在2017年2月,招行就宣布在區塊鏈技術上實現突破,首家實現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三大場景。

    三年內或實現業務革新

    麥肯錫對銀行高管調研顯示,約有一半的高管認為,3年內區塊鏈將產生實質性影響,一些人甚至認為18個月內就會發生。

    這是基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讓當今金融交易所面臨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顛覆性的改變。

    “目前,金融服務各流程環節存在的效率瓶頸、交易時滯、欺詐和操作風險等痛點,大多數有望在區塊鏈技術應用后得到解決。例如,現有流程中大量存在的手工操作、人工驗證和審批工作將得以自動化處理,紙質合同將被智能合約所取代,而在交易處理環節不再會由于系統失誤而導致損失發生。”麥肯錫報告顯示。

    根據麥肯錫分析,區塊鏈的應用在虛擬貨幣、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證券發行與交易及客戶征信與反詐欺等五大金融場景將能產生最直接與有效的應用。

    以跨境支付結算來說,區塊鏈將可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點到點快速且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據測算,從全球范圍看,區塊鏈技術在B2B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中的應用將可降低每筆交易成本約40%。

    同樣,在全球范圍內,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應用,能幫助銀行和貿易融資企業大幅降低成本,其中,銀行的運營成本一年能縮減約135億至150億美元、風險成本縮減11億至16億美元;買賣雙方企業一年預計也能降低資金成本約11億至13億美元及運營成本16億至21億美元。

    跨境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或成風口

    在這場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浪潮中,我國銀行業將如何作為?業內人士認為,對國內金融機構來說,在選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時,更應結合國內宏觀經濟背景、政策導向、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痛點和問題,尋找最具有突破性、提升效率最明顯的應用場景作為切入點。

    跨境支付與結算、供應鏈金融則被認為是重要的契機。

    從跨境支付來看,我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跨境貿易業務規模龐大,近年隨著“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的深化,企業層面(B2B)的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將是一個重大的市場契機。

    從供應鏈金融來看,目前,國內貿易融資市場已達到10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可增長到20萬億元。然而,在可觀的規模和增長背后,是由于交易流程復雜、參與方眾多、自動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的高成本、低收益現狀。

    在利率市場化給銀行帶來的盈利壓力下,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貿易融資業務上不僅帶來非常可觀的成本節約,更能夠將交易流程大大簡化和自動化,從而提升了交易效率,減少資金閑置成本,降低交易與結算風險,優化客戶體驗。

    “未來,首先實現區塊鏈技術在貿易融資方面應用的金融機構能夠獲得業務擴張和新客戶獲取方面的先發優勢。”麥肯錫分析稱。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區塊鏈技術在應用整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未來的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業內專家分析稱,區塊鏈技術尚存在缺陷和限制,使用者的隱私安全有待加強,金融監管難度大幅增加,對監管者處理風險的應對能力和監管工具的有效性都是極為艱巨的考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