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里,大家會問,“幫別人發幣”有什么實際價值?
若每個項目都是先基于
以太坊發幣融資,再自己做一條
區塊鏈出來,然后讓別人在自己的鏈上先融資,再發幣,這不就陷入“融資——發幣”循環中了嗎?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真正實際的商品創造出來,那這些超發的
數字貨幣價格將無限趨近于零,也就是所謂的“歸零”。
即便是依靠共識機制,建立起協作體系之后,數字貨幣也是記賬的獎勵。我們買賣數字貨幣,本質上是買了別人的獎勵。就像我花了自己的工資去買別人的工資一樣。
有人將炒幣與炒股類比,認為購買該幣種相當于買了發行方的股票。而實際上,股票是基于該公司盈利預期,而幣價單純的基于資金涌入。另一方面,幣價無法與發行方盈利掛鉤。這正是
幣圈泡沫的來源。
而以太坊的估值與幣價,源于2017年興起的
ico熱潮。項目方基于以太坊上發幣,前期以ETH形式進行私募,讓幣價從10元左右飛漲到千余元。
如何讓幣價與現實商品價值掛鉤?為此,以太坊正在開啟Casper、Plasma,分片、DAICO等一系列計劃,將POW (Proof of Work)共識機制改為POS(Proof of Stake),用權益作為獲取獎勵的憑證,提高TPS,同時利用技術手段規范ICO,同時,他們也在考慮對存儲進行收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