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亂象
從2017年初快速崛起的
ico,到中國“九四監管”后的基石私募大行其道,從
幣安在全球的異軍突起到
FCoin的“交易挖礦”模式橫空出世。一幕接一幕的連軸轉讓所有在行業中的人目不暇接,頗有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然而,這些行業內的不斷“創新”似乎并沒有給行業帶來更多的活力,行業中幾乎所有的大小項目的幣值不斷瀑布式的下跌,讓很多入場并不久的參與者們紛紛割肉離場。到今天為止,對于整個行業已進入“熊市”——這樣的看法肯定沒有太多人會質疑。幾乎絕大部分主流的
數字貨幣已經腰斬再腰斬,盡管這些景象對于在行業中超過5年以上的“老人”而言并不陌生,但無論是對于“新人”還是“老人”,所有人對行業的信心已經受到了重創。
究竟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大多數中國的
區塊鏈從業者多少會認可這是由于行業“亂局”造成的。在去年九月之后,很多相關的項目都轉移到海外或者是地下,從而進入到完全不可控的局面。伴隨著各種媒體加油添醋的報道,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通過數字貨幣ICO似乎是一個全新募資的方式之后,似乎再難以關上這個“潘多拉魔盒”。所以在政府出手整治之后,全球的
區塊鏈項目數量并沒有減少。但是缺乏可靠的募資平臺之后,越來越多的代投出現在各種微信群和
telegram,那些小散們不得不抱團取暖,開始自己嘗試進行合投或者找代投來參與那些原本無法參與的項目。
而一些大戶甚至是機構也嗅到其中巨大的機會,開始紛紛以各種方式投入到其中。在很多項目的背后,甚至那些曾經在互聯網中頗有些聲望的機構和個人也若隱若現。由于專業選手的參與,割韭菜的鐮刀也變得更加鋒利了。越來越多良莠不齊或者先天不足的項目被包裝成一個個金光閃閃的優質項目,各種白皮書也寫得越來越無懈可擊。從創業團隊到項目顧問,從基石輪和私募輪似乎都變得越來越正規,從而項目的估值也變得越來越高。我們似乎看到記錄不斷在創新,估值從幾千萬美元迅速變為數億美元,從幾萬個以太變為數十萬個以太。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已經很難區分其中的優劣,而盲目和火熱的氛圍讓很多對行業并不那么了解的新參與者徹底放棄了思考,將無數的資金投入到那些有意或無意的“騙局”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