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誕生于 2009 年,最初的比特幣毫無價值,甚至連充當游戲幣都顯得累贅。不過,這一新事物依然憑借超前的理論,得到了一批電腦極客的關注。在互聯網上,記錄著比特幣的每一個歷史事件。
比特幣第一次被賦予價值是在 2010 年 5 月 21 日,佛羅里達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用 1 萬
btc 購買了價值 25 美元的披薩優惠券,后來這一天也被稱為是「比特幣披薩日」。
2010 年 7 月 11 日,比特幣新版客戶端消息被新聞網站 Slashdot 提及,2010 年 7 月 16 日,經過為期 5 天的 10 倍暴漲,BTC 價格從 0.008 美元升值 0.08 美元,之后比特幣的價值開啟了瘋狂的進階之路。
面對新鮮事物,總有人提出質疑。在 2010 年 12 月 5 日,比特幣當時的價格 0.23 美元的時候,一位名為 Agora 的地下經濟學家第一次對比特幣價值發出了質疑,并發表了《為什么比特幣不能成為貨幣?》的文章。
這是加密
數字貨幣的歷史中,第一篇對比特幣價值本質問題的公開論證。
2011 年,有 6 篇文章宣判比特幣死亡;2012 年,只有 1 篇文章宣判比特幣死亡;2013 年,隨著比特幣名氣的提升,比特幣進入礦機時代,比特幣價格超過 100 美元,批評比特幣的文章開始增加,當年有 17 篇宣布比特幣死亡的文章出現。
比特幣的訃告數量和比特幣的價格一樣,正在飛漲。在 2014-2017 年間,一共有 221 篇文章宣告比特幣即將死亡。
越有錢的地方,人越多
記者通過這些數據了解到,比特幣訃告數量及訃告文所發內容的人物身份和比特幣當年的價格,往往和參與的人、資本有聯系。
在 2010 年到 2017 年的數據中,比較異常是 2013 年,因為當時比特幣因為暗網第二代商城的上線及美聯儲的利好,價格一度突破了 1000 美元的關口,比 2014 年到 2016 年的價格都要高,但當年的比特幣訃告卻只有 17 篇。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在于:比特幣突破 1000 美元的時間發生在 12 月份,而在此之后,即便比特幣的價格發生了回落,卻并未影響彭博社、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等國際一線媒體的關注。
在 2013 年以前,比特幣的訃告僅有 8 篇,且 8 篇訃告中僅有華盛頓郵報一家主流媒體對比特幣進行過短篇評論,其中的差異格外明顯。
另外,2014 年到 2016 年比特幣價值一直穩定在幾百美元上下,主流媒體對比特幣的報道篇幅,從全年來看也一直維持在 28 到 39 篇之間,這種平衡在 2017 年被打破。
在 2017 年,數字
加密貨幣和
ico 成為互聯網風口,資本開始涌入。
2017 年,伴隨比特幣的價格突破 1 萬美元的價格,對比特幣發布訃告的主體,也開始由一線媒體向公眾知名人物進行轉移,其中:摩根史丹利的分析師在比特幣 13000 美元時發布了一篇看空比特幣的報告;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克魯格曼在比特幣價格為 17639 美元時發布了看空言論;盛寶銀行在比特幣價格為 16547 美元時直接預言比特幣在 2019 年會回歸到 1000 美元。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攀升,之后又有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法國 Kedge 商學院的教授 Pichet、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日本郵政銀行首席投資官、阿爾瓦利德王子、DBS 的集團首席信息官兼集團技術和運營主管 David Gledhill 等眾多具備響力的人,先后發表了 2017 年比特幣的 125 次訃告。
如果這些人名你都未曾聽聞,那 2018 年出來預測比特幣死亡的巴菲特、比爾蓋茨和馬云等人,你應該會有所耳聞。按照今年上半年訃告 73 篇的數量預測,今年訃告的總數應該在 140 篇以上,之后還不知道會有哪些名人繼續在比特幣的《死亡筆記》上寫下名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