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誰也無法預料到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對今天的影響。同樣,10年后
區塊鏈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也一定將遠超此刻的預想。”眾鼎集團董事長張哲仁在上述區塊鏈
論壇上致辭時表示,我國對區塊鏈的普遍關注開始于2015年,2017年區塊鏈開始與不同領域廣泛結合。
公開資料顯示,在
金融科技崛起的時代,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主體之一的銀行早已紛紛開始布局
區塊鏈技術。
招行是國內最早加入R3區塊鏈
聯盟,推進區塊鏈金融應用的金融機構,也是國內首個將區塊鏈用于現金管理、直接跨境結算和統一賬戶管理的銀行。招行近期實現了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
工商銀行則在近日宣布研發了一項鑒定數字證明和儲存數據的可分享
區塊鏈項目,可以驗證數字證明并將數據存儲在可共享的區塊鏈中,并且避免用戶將統一文檔重復提交到多個實體。此項專利是工商銀行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第一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旨在解決出示各種證明證書的問題比如結婚證、出生證以及文憑等。
而早在去年3月28日,民生銀行單證中心揭牌儀式在該行總行舉行。民生銀行負責人表示,該行單證中心將不斷創新,在區塊鏈和電子交單等前沿領域深入探索,力求為客戶提供更高科技含量的單證服務。
此外,也有的銀行選擇與“小伙伴”合作。5月22日,
上海銀行與建設銀行簽署了區塊鏈合作協議,并開立中國首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國內信用證。當天,上海銀行還與
江蘇潤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區塊鏈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雙方共同打造的上銀潤和“區塊鏈平臺”正式揭幕。
去年9月,建設銀行還與IBM合作,在中國
香港開發和推出一個“區塊鏈銀行保險平臺”,為其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提供服務。同年11月,建行完成首筆區塊鏈福費廷交易,金額近1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
保險公司方面,早在2016年也已開始探索布局區塊鏈領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陽光保險于2016年3月8日,采用最新的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架構推出了“陽光貝”積分;2016年4月,中國平安加入區塊鏈國際聯盟組織R3;2016年7月,易安保險與慕尼黑再保險發起成立“區塊鏈保險實驗室”共同探索區塊鏈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場景;2016年11月,眾安保險成立眾安科技,發起上海區塊鏈企業發展促進聯盟;2017年1月,螞蟻金服支付寶
公益保險運用區塊鏈技術;2017年3月,泰康保險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積分管理平臺;同月,人保財險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養牛保險;2017年9月,上海保交所正式發布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保交鏈……
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探索“區塊鏈+”的新模式之外,更多新型的科技型企業正在不斷地涌入這一領域,挖掘區塊鏈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