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先生》里面說:
有時候如果和喜歡的人發微信,他一直沒有回復我,我就會刪了那個對話框,總感覺看見了那個對話框,就好像看見了自己的卑微和討好。
看完瞬間有點莫名的心疼!

朋友說以前他們班上有個各方面都很平凡的男的,突然間成了老板了。
以前這個男的孤單的很,在班上只有他一個朋友,現在突然間門庭若市了。
他發微信給那個男的說:“有空出來聚聚,好久沒見了。”

那人立刻回他:“好嘞,下班等哥們電話。”
兩個人把酒言歡,訴說從前。
我朋友說:“你現在身居高位,都不好意思像以前一樣對你隨隨便便了。”
那人說:“孤單時候的朋友,注定是用來交一輩子的。”
兩人碰杯,喝的不僅僅是酒,也許還有以前的情誼。

高中的時候有個關系很好的朋友,家在農村,她剛到縣城,人生地不熟的,對我比較依賴。
當時學校是全封閉式管理,所有學生都必須住校。
我媽是學校的老師,所以我住在學校分給我媽的那個單間,我媽則回家住。
我朋友來我那個小單間住,說宿舍住八個人,太不方便了。
剛開始只是偶爾在我那住一次,后來直接就從寢室搬過來,和我同吃同住了。
逐漸的,生活用品也開始用我的了,高中畢業后,兩個人去了不同的大學,本以為再遠的距離也不會疏遠彼此的關系。
大一的時候,每周我都會給她打電話,起初她沒接到我電話,還會回過來,后來,慢慢就不再回了。

等第二天我打過去的時候,她說忘記了,昨天太忙了。
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再想給她打電話了。
我原來以為,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從濃烈到淡薄,必定是經歷過一番爭吵,亦或是一番慘烈的糾纏。
最起碼,絕不會因為這種小事,就讓感情走到終點站。
可現實偏偏是這樣,不管是友誼還是愛情,都會在那些長期的、不經意的冷淡中慢慢滑向結尾。
其實,所謂的我忙得忘記你了,你我心知肚明,不是你忙得忘記了,而是對你來說,我沒其他人、其他事情那么重要。
心里有你的人,忙完之后,會記得打個電話,回個短信。

我們領導在開一個重要的會,他媽媽打電話來了,他當時按掉了電話,但是我看到他偷偷給她媽回了一條短信。
有次和朋友吃飯,他手機一直在響,我提醒他有信息,他看了看手機,說沒事,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懶得回。
其實那時候,我和他只是在吃飯,沒有什么要緊事,他也不忙。
我才知道,那些被無視的電話和信息,并不一定是對方多忙,而是當時看到了,卻不想回復,之后又恰好忘記了。
原來別人不回消息的原因就這么簡單:不在意、無所謂、隨你去!
所以,電話要打給那個一通就接的人,微信要發給那個看到就回的人,朋友圈要發給那個看到愿意點贊的人,笑容要給欣賞你的人,真心要留給愿意一直陪伴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