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硅谷,這個名字在1971年1月11日被一位美國記者創造后,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新的的技術在這里發酵并蔓延至全世界。
1970s:生物科技,電子消費品。
1980s:軟件,網絡。
1990s:互聯網技術,搜索技術。
2000s: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
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浪潮開始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興起時,這個匯集著Google、Facebook、Uber等眾多傳統互聯網巨頭的“圣地”將如何應對?
英國公司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使用區塊鏈技術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分析師報告稱,接受調查的近10家公司中有6家正在考慮應用這項技術,或者正在開發區塊鏈相關服務。
“截至2018年底,約66%的受訪者表示預期會將區塊鏈技術整合到相應的系統中,只有15%的受訪者通過傳聞才知道區塊鏈技術;但75%的受訪者認可區塊鏈技術會‘非常有用’”。

但事實上,目前幾乎還沒有一家成功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跨國公司。
諸如柯達發行“柯達幣”和Tulip BioMed由生物醫學公司變成比特幣服務公司等舉動。
他們僅僅是為了提升市值并創造“奇跡效應”,并非切實地找到了區塊鏈技術落地實施的可行領域。
這樣做的回報是十分誘人的。
柯達在宣布發行“柯達幣”后,當天的股價收漲近120%; 而Tulip BioMed在公司名稱中出現“比特幣”一詞后,去年的年增長率增加了43500%。
盡管賺到了一波快錢,但是對相機和醫療用品制造商來說,如何運用以及為何需要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盈利的問題依然存在。

▼
Google
回顧過去的十年,谷歌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技術的先驅者。
包括云技術、神經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都已經開始設計甚至投入實際應用中。
但對于區塊鏈技術而言,谷歌表現的似乎并沒有如以前一樣積極。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根據CBInsights所統計的數據顯示,谷歌在區塊鏈公司的頂級企業投資者中排第二位,其中的6項投資涵蓋私人企業服務(LedgerX)和商業服務。

而谷歌選擇投資這些區塊鏈公司的原因之一在于谷歌希望從其在區塊鏈初創公司的股權投資中獲利,并看到這個行業的前景發展。
另一個原因在于谷歌最近開始開發基于區塊鏈的云服務,通過投資整合區塊鏈來加強其企業流程。
預計谷歌開發的云服務不僅能夠為存儲在云服務器上的個人數據提供高水平的安全保護,并且還可以為谷歌帶來與其他區塊鏈初創公司帶來競爭優勢。
但是由于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目前大多數用戶都認為區塊鏈的匿名性更像是偽匿名性。
事實上,所有變化都能在系統中可以進行跟蹤的同時,也容易受到第三方訪問的影響。
在這一關鍵性問題解決之前,谷歌想要利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護用戶的個人數據的構想目前還不能實現。

此外,作為廣告市場的壟斷企業,區塊鏈技術還將影響Google Adwords的廣告服務。
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時代中,垃圾信息充斥著互聯網用戶的郵箱里、網頁里,但絕大多數用戶并不會選擇打開廣告。
因此,網絡營銷的成本越來越高,但商家所獲得的收益卻越來越低。

目前,由于谷歌從6月份開始禁止了ICO和加密貨幣相關廣告,預計在線廣告市場可能會產生超過70%以上的損失。
這部分的損失從哪里找回還不得而知。

▼
Facebook
Facebook最近遭受了不少負面的曝光。除了涉及與加密貨幣廣告禁令和用戶數據盜竊相關的丑聞外,還有Mark Zuckerberg關于發行ICO的傳言。
上個月,Facebook計劃推出用戶只能在該平臺內使用相應的Token,具體的使用途徑和收益尚不清楚。
但或許區塊鏈技術與社交網絡的結合能夠徹底改變現在人們所習慣的游戲規則。
但事實上兩者的結合也并非想象中簡單,有限的區塊鏈帶寬難以將Facebook變成全球性的區塊鏈平臺。
以比特幣網絡為例,每秒處理吞吐量為2-5次,以太坊的處理速度為每秒1200個交易。
但這些數字甚至與Visa這樣的傳統系統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Visa可以輕松處理每秒超過25000次的交易。

根據Zephoria的數據顯示,Facebook每60秒就會產生510000條評論,293000條狀態的更新和136000張照片的上傳。
這樣龐大的數據信息,如果按照現在區塊鏈技術,很容易導致服務器的崩潰。
此外,考慮到最近有關用戶個人數據泄露的丑聞,即使是用戶向區塊鏈上的轉移也可能存在著相應的陷阱。
但是如果運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Facebook將無法干涉參與者的活動,無法訪問他們的信息,甚至不能禁止他們發表任何意見。
這也可能會導致部分用戶發布攻擊性或者充滿惡意的內容,甚至是隱私數據。
如果是這樣的話,Facebook可能會面臨比泄露用戶信息更加嚴重的危機。

▼
Uber
Uber的經營與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有人猜測區塊鏈會“殺死”Uber。
作為中心化“清算所”的角色,Uber將司機與乘客連接起來,使人產生去中心化的“錯覺”。
但其中提供服務的服務器和軟件都是屬于平臺所有,司機與乘客之間的聯系也是通過Uber這個平臺來實現的。
用戶通過應用程序發送旅行請求,然后將其發送到服務器,服務器開始下發這一請求。在旅行結束后,司機收到相應的車費,Uber也可以從司機的車費中采取百分比的方式來抽成。

如果Uber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所有希望成為司機的人都會將元數據附加到與區塊鏈直接相關的配置文件中,而不是作為信息交換中介的中間平臺。
同時,在相應的區塊鏈中可以存儲駕駛員的當前位置和用戶的反饋信息。
當新客戶出現在系統中,區塊鏈網絡可以過濾出最接近用戶端的駕駛員來接單,而支付系統也可以在相應的對等區塊鏈網絡中進行處理。
目前美國Convertoplanes(無人空中出租車)制造商Vimana Global就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工公共交通服務。
其中包括車輛的導航、協調和管理都是可以在區塊鏈的節點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
但是公共交通的重要性使得人們必須考慮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的安全性和適用性,以及目前的帶寬能否同時解決上千位乘客的用車問題。

▼
其他企業
除了這幾家跨國公司外,也有不少在區塊鏈技術運用領域引起轟動的其他公司。
其中就包括微軟、亞馬遜和甲骨文三大硅谷巨頭。
盡管Bill Gates和Jeff Bezos對于加密數字貨幣并不看好,但是在區塊鏈應用領域,未來的誘惑還是征服了他們,他們正在考慮將區塊鏈整合到其平臺服務中的可能性。
其中,微軟公司的云計算部門Microsoft Azure于今年發布了為區塊鏈應用企業定制可以加快開發流程的應用。
亞馬遜也在開發相應的區塊鏈框架,用戶可以通過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創建和管理自己的由區塊鏈驅動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作為全球第二大軟件廠商,Oracle將重點放在了去中心化數字賬本的應用方面,已經與多方建立了合作關系。
其中包括智利銀行利用超級賬本來記錄銀行間的交易情況;尼日利亞政府還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海關關稅和進口關稅進行記錄。
此外,還包括制藥公司對多批藥品的進行追蹤,用以緩解藥品召回的問題。
除了硅谷的跨國企業外,其他的跨國企業也同樣在布局區塊鏈的相關應用。
三星透露了使用區塊鏈技術管理全球供應鏈的計劃。
IBM還宣布與雀巢、聯合利華和沃爾瑪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區塊鏈技術識別和防止污染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手中。

▼
人們稱贊區塊鏈技術是未來,這并不只是空話。但就目前看來,想要顛覆硅谷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