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到處都是「互聯網+」,傳統的商業實體如坐針氈,彷佛不加互聯網,就避免不了被淘汰。萬物好輪回,現在各種互聯網項目和傳統項目又都在「+
區塊鏈」,焦慮甚至更為加劇。
并不是因為技術有多性感。很多項目匆匆跑進來,無非是看上了區塊鏈帶來的
token,它背后的直接利益和想象空間才最誘人。
看過那么多白皮書里「精彩絕倫」的Token經濟設計,那么多行業
論壇上的Token理論體系。但仔細研究一下,起碼在目前看來,都是「浮云」。
為什么說現階段所謂的Token經濟學都是「浮云」,因為無論怎么「+」,終歸是要回到商業落地本身,而很多Token對商業體就沒有價值。現在大都在商業體外部,無法深入到商業運營內部運營邏輯里,最后就會發現,設計得很美好卻根本沒法執行。
舉個例子,很多民宿類的項目把Token設計成了積分形態。客人入住送Token,業主出租物業送Token,美其名曰分享項目未來收益。首先,對用戶來說,民宿的重復入住率很低,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你給了積分就去那個民宿入住。對于客人選擇來說,核心要素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還是位置;其次,對業主來說不會因為你給我Token激勵就降低租金。這類Token白送才有人要,對于降低物業租金,提高入住率沒幫助,對于正常經營管理的幫助也有限。
這方面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大多數項目發Token的價值在于募集資金,而不是利用區塊鏈特性幫助企業優化經營管理。
更有趣的是,為了規避相關法律風險,絕大部分Token是不承諾與企業經營利潤掛鉤的,沒有分紅權。這樣的模式下,不管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如何,Token的價值只和交易所里有人愿意出的價格掛鉤。Token的價值,只存在于買賣意愿之間,這和空氣又有什么差異?
涉及到「分享企業發展紅利」的區塊鏈案例,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而其他類的Token設計,類似浮于表面的體系也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