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企業更愿意購買國內的碳配額,抵消一部分歐盟碳邊境調節費用。另外,《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不久前經過生態環境部審議并原則通過,這意味著CCER也就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即將重啟。而全國
碳市場的履約是可以使用CCER抵扣的,一些行業比如
航空業的國際碳減排機制也可以使用CCER,這導致CCER的碳價最近大漲,進而帶動了全國碳市場漲價。藍虹表示,所有這些都給企業一個預期,就是碳價會越來越高。“預期未來碳價會進一步上升,與其將來到碳市場去購買,不如先把碳配額保留,這樣就會導致市場上需求碳的更多,而愿意出售碳的更少,供需平衡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碳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因素推動了碳價的上升。”她說。
不過,我國的碳價與歐美國家和地區相比,還處于較低水平。歐盟的碳價今年一季度突破每噸100歐元,也就是700多元人民幣。對此,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清華大學
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說,我國與歐美國家的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也不同,不能簡單對比碳差價,目前70元左右的碳價對我國來說是比較合適的。對于碳價走勢,他預計,碳價未來還有上升的空間。“比如
水泥、
鋼鐵、化工這些行業擴容以后,交易主體就增加了,會有多余的配額來賣。咱們國家的碳市場處于起步運行階段,就像車一樣,剛剛上路,要真正充分發揮它的效能,還應該有一段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