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綠色
金融受到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及企業的關注。近日,在
鄭州市人民政府、鄭州商品交易所、芝商所主辦,鄭東新區管委會、鄭州市金融工作局、期貨日報承辦的2023中國(鄭州)國際期貨
論壇期間,圍繞綠色金融以及轉型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期貨日報記者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進行了專訪。
“綠色金融的起源,從體系上來講,是201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七部委共同發布的《綠色金融指導意見》,自此我國形成了綠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馬駿表示,綠色金融的“四大支柱”包括界定標準、可持續信息披露、激勵機制以及產品體系和產品創新。
具體而言,第一個支柱是界定標準。現有的三套界定標準包括關于綠色信貸的界定標準、關于綠色債券的界定標準以及關于綠色目錄或者綠色產業目錄的界定標準。
第二個支柱是披露。綠色項目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必須要產生環境效益,或者是能夠減少空氣污染、減少水污染,或者能夠減碳、能夠改善循環利用。是否達到環境效益必須通過計算并且加以披露,并逐步成為強制性披露的要求,比如我國對高污染企業已經有強制性的披露要求。現在披露要求逐步在擴展,未來要根據ESG的要求進行更加廣泛的相關信息披露,披露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投資人角度來講,投資者要知道哪個項目是“真綠”,哪個項目是“深綠”,哪個項目不是綠色的,才能引導資金精準地投向綠色產業和企業。
第三個支柱是激勵機制。綠色項目在早期往往沒有足夠的經濟效益,所以政府需要提供激勵措施,讓私營部門實現投資回報率,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資。過去幾年,人民銀行再貸款、地方政府擔保貼息等激勵機制陸續出臺。
第四個支柱是產品體系和產品創新。截至2023年6月,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超過27萬億人民幣,目前債券余額已經達到1.7萬億元。除了綠色信貸、綠色債權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創新產品,包括綠色基金、綠色ABS。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和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