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資產小而分散,對于我們
評級機構的信息披露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底層的資產是不是真實的?未來投資者對于這類的資產也在關注風險到底大不大的問題,所以,也會有很大的疑慮”, 大公國際資產證券化專家溫勝輝在日前由中國資產證券化
論壇主辦,和逸
金融協辦的行業年會上說到。
當然,這一痛點不僅僅局限于在評級機構,交銀國際信托資產證券化部總經理劉文雯在會上還表示,對于投資人、資產評估、資產提供方,甚至業務監管方來說,都存在痛點。
就比如對投資人來講,現在投資人的判斷,其實還是偏重于主體信用,偏重于外部評級,但也強調投資者要做自主判斷的,可是在目前的狀況下,投資人跟基礎資產這么遠,尤其是基礎資產本身的呈現。再比如說對于資產提供方來講,他也很痛苦,他覺得這個融資過程太復雜,效率太低,鏈條周期比較長,也無法獲取業務的及時進度,真實的統計信息。在持續管理階段,資產池的信息也嚴重依賴于服務機構本身的盡調和跟蹤的情況。
那么,針對這些痛點,行業有何解決方案呢?“基于這些痛點,我個人感覺,
區塊鏈確實能夠提供一個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新的視角,我們也不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它一次性就可以解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也確實看到了曙光,這個解決辦法很有可能會帶來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本質性的一個變革”,劉文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有了區塊鏈以后,在循環購買的時候,資產服務機構和管理人都可以到鏈上看循環購買的資產,看看是否跟初始資產是一樣的。對于底層資產的形成就會有一個很大的保障”, 溫勝輝也同樣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