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期我們來尬聊一下分叉幣。
說到分叉幣,絕大多數人的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兩個魅影,BCH和ETC。他們分別是大餅(BTC)和大姨太(ETH)的最主要的分叉幣。如果你連這哥倆都沒聽說過,還怎么好意思在幣圈混呢?
這哥倆雖然名聲大,市值高,來路可大不相同。

本期我們重點來說說BCH。
BCH來源于BTC對于擴容的需求。眾所周知,BTC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單個區塊的容量太小,BTC的交易數據都在保存在區塊中。區塊的大小限制了保存數據的多少。目前區塊大小是1m,每個字符最少250kb,一個區塊每秒最多處理7筆交易。
如果要提升處理速度就必須要擴容,那么擴容就會有兩種方案。

一種是軟分叉,我們姑且稱之為改良主義,就是在原有的BTC網絡里面進行優化修改bug提升區塊的容量。通俗的說,就相當于一條主路上堵車,開發團隊就再建造一條輔路,幫助主路分流擁堵。這是一種溫和的解決方式,能讓原有的比特幣網絡和軟分叉之后的網絡進行兼容,比特幣的主要交易還在主鏈上。
就和所有的改良方案一樣,總有一些人喜歡更加激進的做法。以比特大陸為首的算力大佬利用算力優勢,選擇了硬分叉,我們姑且稱之為革命。他們重新升級比特幣系統,通過代碼形式將區塊的高度徹底改變。這套系統改變了BTC網絡的區塊大小,優化了網絡的處理速度。但是硬分叉是不兼容原有的BTC系統的。

于是,出現了兩條BTC的區塊鏈,分叉出來的一條就被成為BCH。BCH從分叉出來的一開始就與BTC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完全不被看好到市值步步逼近BTC,其背后是依靠以比特大陸為代表的算力怪獸的全力支持。
而BTC網絡是采取的POW的共識機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作量證明機制,這種機制雖然安全系數最高,但是也會讓這條區塊鏈對算力產生依賴。

算力即實力,算力即安全,算力即生命。當一條以POW為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算力不足時,便非常容易遭到雙花攻擊即51%攻擊。當它算力歸零時,一條區塊鏈就會結束它的生命。
雖然像BTC這樣的區塊鏈的算力已經遍布全球,任何算力怪物都無可能再控制它51%以上的算力從而對它發動攻擊,但那一次,算力怪物們決心不再玩BTC的游戲而重新開一局,從而造就了BCH。

前面說過,不論BTC還是BCH,都是以POW作為共識機制,而這種共識機制下的主鏈的生命就是算力。工作量證明機制過于消耗能源,它的安全性完全依靠節點的數量和大量的計算,只有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才有安全性的保證。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內Monacoin、BTG、Zencash、XVG、萊特現金等五個幣種分別遭受了51%雙花攻擊。

當前來看,全球范圍內,有足夠算力規模抵御雙花攻擊的以POW為共識機制的主鏈并不多,而BCH是其中唯一的分叉鏈。
根據POW對能源的巨大消耗情況來看,可以預測,在未來的區塊鏈世界,我們并不需要太多的POW的鏈,幾條甚至一條也許就夠了。
到那時,幸存下來的有誰?

不用我細說你也能知道,BTC幾乎一定會存活,剩下的還能有誰呢?按照算力來看,可能只有BCH了吧。
至于其他的BTC的分叉幣,酷愛刺激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把什么叫賬戶歸零。
說完了不能投的分叉幣,那么有哪些是可以投的價值幣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