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與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
碳交易體系。在同場發布會上,劉友賓表示,近期,全國碳排放權市場啟動了2021年度和2022年度的配額發放和履約工作,共納入發電企業2200多家,兩年度分別履約、配額清繳時間均截至2023年底,每家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使用CCER抵消年度應清繳配額量的5%。
不要小看這5%。隨著全國
碳市場的啟動,CCER的需求量明顯上升。根據中金量化及ESG團隊的研究,CCER暫停簽發前,全國碳市場尚未上線交易,經過審定公示的CCER審定項目共2871個,備案項目861個,減排量備案項目254個,減排量備案5000多萬噸。在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后,僅在第一個履約周期就消納了3273萬噸CCER,對CCER的消納作用較為明顯。
在全國碳市場擴容、配額逐漸收緊的預期下,CCER供不應求且一段時間內沒有增量補充的情況,拉高了市場對于CCER重啟簽發的期待。人民銀行
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國碳市場的啟動讓CCER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機遇。此前,CCER市場多屬于自愿交易,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交易的連續性和活躍性較為有限。但是,全國碳市場啟動后,CCER可用作強制履約的一種補充,根據目前的規定,能抵消總碳排的5%,這就有了交易價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