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CCER源于CDM機制,采用的方法學全部來自CDM
C. CCER除可用于控排企業履約外,還可以用于個人碳中和
D. CCER目前將于今年首次開放申請
E. REDD類項目可以申請CCER
答案:BDE
三、計算題
1.某工廠因工藝需要制冷,購入了大型制冷設備,設備安裝時充入了冷媒R134a200kg,去年又填充量了50kg冷媒,已知R-134a的GWP值為1530, 求該工廠去年因冷媒逸散產生的
碳排放量是多少?(10分)
答:
按照填充量計算排放,故冷媒逸散排放為50*1530/1000=76.5噸 CO2e。
2. 某企業為一集團公司,其總排放為1億噸,分別分布在A、B、C三個試點地區,而且該公司有一些CCER項目。ABC三個地區的碳市場情況如下,問:該公司為了達成履約的最佳交易策略及最終的盈虧情況。(15分)
答:
根據已知條件可以推出:因為各地區CCER價格一致,故無論是本區域自用、跨區域自用,跟從市場上買賣CCER來履約的成本一樣。而配額本身不允許跨區使用,故各區域內部的最佳履約方案即為總體最佳履約方案。
A區域最佳方案:
CCER價值=100×5=500 萬
可用于抵消的CCER成本
3000×5%=150萬
因缺口為50萬噸,可完全用CCER來履約,故A區履約成本為
50×5=250萬
A區履約后的盈虧情況為
500-250=250 萬
另外A區還有100萬噸的置換能力,這部分的收益為
100×(20-5)=1500萬
所以A區最終盈虧為
1500+250=1750萬
同理,可以算出B區的最終盈虧為4500萬,C區的最終盈虧為5500萬
所以該企業的最終盈虧為盈利
1750+4500+5500=11750萬元
四、論述題
1. 請簡述CCER項目申請的主要流程。(10分)
答:
CCER項目申請主要流程如下幾個步驟:
1)PDD編寫
2)三方機構(DOE)審定
3)CCER項目備案申請及備案
4)項目監測及監測報告編寫
5)三方機構(DOE)核查
6)減排量CCER備案
2.目前有一些人認為歐盟碳關稅(CBAM)將影響我國光伏、新
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的出口,而另一部分認為碳關稅是歐盟碳市場的延伸,而歐盟碳市場并未納入汽車制造和光伏制造,所以不會受到影響,請結合歐盟碳關稅相關條款,說出你對此事的判斷。(10分)
答:
歐盟碳關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在歐盟碳市場機制下產碳泄露,保障本地產品與進口產品在碳成本方面的公平性。例如
鋼鐵生產企業是歐盟碳市場下的控排企業,它在生產時會面臨一定的碳成本。而進口鋼鐵可能沒有碳成本或者成本較低。會使得本地鋼鐵失去競爭優勢,甚至促使本地企業外遷以規避碳成本。歐盟碳關稅就是通過對進口鋼材征收與本地產品等同碳成本的關稅以達到本地產品與外地產品在碳成本方面的公平競爭。
但是,歐盟碳關稅有自己的局限性,它的制定和運營思路是與歐盟碳市場深度綁定的,也就是碳市場納入的行業,其生產的產品才有可能征收碳關稅。而像汽車、儲能、光伏等產品,他們并未被納入歐盟碳市場。所以,在目前的碳關稅框架下,汽車、儲能、光伏并不會被直接征收碳關稅。
不過,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用到鋼、鋁等具有碳成本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碳成本會從上游往下游傳導。所以這些產品本地與進口之間是可能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歐盟計劃通過產品碳足跡的準入機制來直接限制高碳產品進入歐盟市場,這種方式其實對出口到歐洲的產品更加不利。后期也不排除歐盟碳關稅會在歐盟碳市場的基礎上新增下游產品碳關稅的增收規則。
3.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以后,因疫情、大國博弈和經濟下行等原因,使得社會上對雙碳的關注度有所下降。有些人開始懷疑雙碳是不是以后就不搞了,請結合雙碳目標提出的歷史背景及雙碳對中國的意義,提出自己對此觀點的看法。(20分)
答:
(1)碳中和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碳中和在短期內可能會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出現反復。但從長期看來必然是要執行的。因為氣候變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極大損害的全球性災難事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絕大部分人對碳中和的了解都源自于社會或者財經新聞,這類文章對碳中和的關注點多數在國際博弈和經濟層面,對人類實施碳中和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少有提及,所以群眾容易得出“這就是全球政治家制造出來的一個用于賺錢的概念”的結論,一旦短期內有其它熱點事件出現蓋過了碳中和,就會本能地認為這個概念差不多過時了,中國或者全球不會搞了。
之所以現在對碳中和的重視程度會有反復,是因為氣候變暖目前還沒有特別緊迫,但隨著全球各地極端氣候比例的逐漸上升,受氣候災害影響的人們越來越多,對碳中和的需求就會越來越緊迫,所以,人類對碳中和的重視程度只會越來越高,不會放棄不做。
(2)實施碳中和符合中國的利益
碳中和最主要的目標是結束人類二百多年的化石能源文明,轉而進化為可再生能源文明。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使用轉為以可再生電力為主的能源使用。最大的區別就是能源的來源從自然資源變成了產業資源。
就自然資源來說,我國雖然煤多,但缺油少氣。而產業資源卻非常有競爭力。與可再生電力中最主要的技術和產業如光伏、風電、儲能、電動車、電網等相關技術,中國無論從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就是全球獨一檔的存在。相關產能基本都占全球一半以上,就相當于全球一半的煤油氣都在中國一樣。中國每年光進口石油就要花掉3000億美元以上,如果全球實現碳中和,那么中國在能源方面不但不用花3000億美元,還可能掙3000億美元甚至更多的錢回來。另外,石油不再成為各國的必需品后,石油美元體系也將瓦解,這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碳中和短期內可能會受各種因素影響,但長期來看,其重視程度一定越來越高。中國是這場碳中和轉型過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也會積極主動地推碳中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