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北京市碳匯林業發展,未來20-30年,將有越來越多的高齡樹木被有序更替下來,為北京市批量建造木結構建筑創造了條件。建議結合森林碳匯轉型,啟動木建筑降碳研究,并盡快推進木結構建筑試點示范。北京市統計年鑒(2019)顯示,全市3900個建制村農戶居民建筑約1.8億平方米,鄉村公共建筑0.29億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1億平方米。若30年內全部改建為木結構,僅建設期減碳量即達8440萬噸,抵消2019年全市建筑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有余。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建議率先啟動農宅木建筑研究和試點示范,宣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決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國際對話。
綠色發展、鄉村振興要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木結構建筑曾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恢弘壯麗的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老一輩人對老家木屋的回憶,既是濃濃鄉村文化,也是一種鄉愁。將擁有悠久傳承的木結構建筑融合現代技術,融入村鎮升級更新中,可以打造美麗宜居與
低碳綠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民居。
(作者單位:北京節能環保中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