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絕大多數縣域主要以
農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而科學開發生態優勢正是大多數縣域實現綠色經濟彎道超車的關鍵。
縣級區域擁有具有固碳功能的森林、草原、農田、濕地,是達成碳中和的重要區域,是連結城市與農村的重要節點,必須重視縣域“國儲林+碳匯“市場建設和開發。
從這個角度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擔負中國碳中和的重要功能。提高“國儲林+碳匯“增量,重視草原、農業碳匯。西部地區森林面積近15億畝,森林覆蓋率為14.9%;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面積居世界第二,占國土面積的41%,其中西部地區有草原面積47.7億畝,占全國草原面積近90%。森林碳匯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有碳匯交易,然而草原碳匯還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另外,農業碳匯,尤其是有機農業碳匯在西部地區發展也有很大的潛力。
?(一)發展綠色經濟,第一原則是保護和利用好生態。
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森林資源“管得住、管得好”,村民不砍樹也能致富。同時制定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所有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污染企業進行“關停并轉”。深入實施林長制、河(湖)長制、路(街)長制,恪守“生態、耕地、水資源”三條紅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廢氣、工業和城鎮污水、礦山開采、土壤環境等綜合治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縣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與國家“雙碳”及國儲林建設目標任務高度契合,通過依托縣域生態環境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重整自然資源稟賦,加強林地建設,例如擴大森林綠地面積以培育并充分發揮森林的儲林儲碳雙重作用。
從生態治理的角度做好“國儲林+碳匯”的建設管理、國儲林的輪伐規劃、混交林的設計、林下經濟及配套產業的發展、林業碳匯開發利用,組織實施森林固碳建設,開展全縣林業碳匯、碳儲量及年固碳量等重要數據的監測、統計、發布和登記確權等工作。不斷提升森林碳儲量和儲林量,提升林業碳匯和國儲林供給能力,通過上下貫通聯動的智慧林業管理體系,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兩山”轉化、森林資源實現多途徑測量變現。
除此之外,合理開發縣域國儲林+碳匯也將成為新的趨勢,大力發展現代林業,構建林業碳匯的開發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
積極探索‘生態+旅游’發展路徑,推動生態價值轉換,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國儲林+碳匯”建設與當地旅游區打造相結合,形成國儲林、碳匯林和景觀林的合理搭配,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醫療康養圣地。生態價值成為縣域之間縮小差距,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也是響應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直接價值體現。
?(二)創造鄉村綠色新財源
“國儲林+碳匯”開發有利于創造鄉村綠色新財源。實踐證明,植樹造林、保護建設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在綠色新財源。綠色植被增加后,增加的森林和碳匯可以通過木材的輪伐、林下經濟和
碳交易、排放權交易,實現碳平衡,助力農牧民增收和鄉村振興,也擴大了鄉村碳匯資源增量,促進生態經濟和高質量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