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生態系統
碳排放權交易主要是以森林和竹林為主,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植樹造林面積達到6615.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891%,以森林和竹林為主的碳排放權交易,需要大面積可種植的土地資源,從土地利用的角度來看,我國東部地區的土地資源較為稀缺,我國的東部地區—以
江蘇為例,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城市布局密集,沒有大面積可種植的土地資源,不具備發展森林和竹林碳匯的稟賦,但是城市中具有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為主的園林綠化用地,具備發展城市綠地碳匯的稟賦。
在評估城市碳匯體系時不能與評估森林碳匯體系相同,還需將城市園林植物的土壤固碳納入城市綠地碳匯評估體系中。土壤是城市綠地的主要碳庫,城市綠地的植被和土壤中儲存著大量的有機碳,其碳密度和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一般要高于同類的自然生態系統,而過去的碳匯研究缺乏對城市綠地土壤的固碳量的評估。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壤碳庫一般要高出植被的數倍以上。據研究表明,土壤有機碳庫是陸地生物量的0.74—2.5倍,是森林和其他植被碳庫的5倍,是大氣碳庫的3倍。碳專項結果顯示,2004—2014年我國土壤碳儲量為3097.6億噸二氧化碳。有效利用城市土壤碳庫的固碳功能,也是提升我國生態系統碳匯的重要途徑。
總結
我國城市生態系統綠地碳匯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構建城市碳匯評估數據庫,想要確定不同氣候帶條件下不同種植物的生物蓄積量和土壤固碳量,仍需大量研究成果給予支撐。城市碳匯也應當盡快被納入生態系統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將城市碳匯的生態屬性轉化為經濟屬性。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人類活動和城市碳匯的相互作用,城市園林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土壤固碳重要性和潛力也在日益凸顯,未來應充分發揮城市的碳匯作用,優化綠地類型,重視植被選擇,合理架構綠地,不斷提升城市碳匯固碳減排能力,盡早實現“碳中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