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冠疫情、俄烏沖突接踵而至,世界經濟在衰退和高通脹中步履蹣跚,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深刻影響地緣政治走向,一系列劇變給中歐關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歐盟方面,出于地緣政治風險、
供應鏈安全,以及保護自身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考慮,對中歐關系進行了重新定義:將中國視為“經濟領域的競爭者,制度模式的競爭對手,以及協商伙伴”。這一“三重定位”的提出,標志著中歐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而在氣候議題上,也將不再是簡單的合作伙伴關系。
隨著綠色技術的進步,生產應用規模的擴大,以及各國政府利用稅收和補貼的強力推動,以化石
能源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迎來拐點,屆時減排和綠色技術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而歐盟和中國兩大經濟體在綠色經濟領域的競爭關系也將日益凸顯。
2023年伊始,美國《通脹消減法案》生效拉開了主要經濟體之間全面的綠色經濟“戰爭”的帷幕。該法案宣布將向氣候和清潔能源領域投資約3700億美元,包括多項針對美國本土或在美運營企業的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如此大規模的支持下,中國和歐盟都將面臨綠色投資和生產外流的壓力。而相對于具有市場和成本優勢的中國,歐盟面臨的壓力更為現實和緊迫,以至于歐盟委員會慌亂應對中甚至摒棄了自由市場的旗幟,提出“工業凈零行動法案”(Net Zero Industry Act),限制綠色進口,同時放松了對成員國單方面國家補貼的監管,在歐盟內部引發了造成統一市場扭曲的擔憂。
歐盟限制綠色進口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保障供應鏈安全。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危機,加之俄烏沖突后的能源危機,增強了歐盟對依賴海外供應鏈的擔憂,并開始致力于在能源和可持續經濟轉型中,減少對中國以及單一國家進口的依賴。
總的看來,新階段歐盟應對沖突和危機的政策措施,擔憂有余,而建設性不足。如馬克龍總統在此次訪華公開講話中所表述的,這種擔憂不斷積累,造成了“緊張局勢螺旋式上升”,事實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對于中歐未來氣候合作走向,我們認為主要影響因素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競爭、安全和信任,其中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是構建良性競爭關系的前提。
中國將和美國一樣成為歐盟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雙方不可避免將在關鍵綠色技術和標準,關鍵原材料和供應鏈,以及綠色投資和就業機會等方面在國際市場展開競爭。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投資的中亞、東歐、非洲等地,可持續綠色轉型的投資需求巨大,歐盟也希望獲得更多的市場和項目參與機會,雙方也將在這些區域展開市場份額的爭奪。如果雙方能夠修復信任,遵循以WTO為核心的國際貿易準則,本著共贏的思維,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那么雙方的競爭對世界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將是極大的利好消息,有助于推動世界可持續經濟轉型的加速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