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您在那邊還好嗎?我來看您了……”昨天是清明節,長時間在外地出差的
南京市民李女士無法回家掃墓,就在“寧思念”在線追思頁面創建了思念空間,獻花、敬香、祭拜,并寫下深情寄語。她將紀念空間推送給親友后,大家紛紛“云”祭掃,緬懷逝者、聯絡感情,重拾了家族共祭、尊老敬祖的溫馨場景。
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高科技正從多個環節改善殯葬服務,使之更智慧、更文明、更人性化。
“寧思念”不斷優化
綠色祭掃蔚然成風
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南京市用數字技術賦能,加快推進殯葬政務服務信息化,高質量開展殯葬智能服務,網絡祭掃服務平臺建設讓群眾直接受益。
市民可通過“我的南京”APP、“南京殯葬96444”微信公眾號等多個渠道登錄殯葬公共服務平臺移動端(“寧思念”平臺),通過平臺首頁查看治喪指南,及時了解政策法規等相關通告,獲取全市各殯葬服務機構聯系方式,完成業務查詢、在線追思、預約祭掃等一系列操作。而且經平臺統一實名認證后,市民無須在多個功能模塊內反復驗證信息,只要操作手機就能體驗指尖上的便捷服務,相較于傳統治喪模式,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寧思念”平臺上線以來,根據群眾所提建議不斷優化。平臺新增骨灰寄存費用繳納、遺體外運申請、費用查詢等多個實用功能,殯葬服務更加便民、透明、優質。同時,在線祭掃模塊會根據節日、祭日自動適配應景的主題背景,免費提供當季的“時令水果”和蘊含民俗文化的“食品素材”作為供品;新增分享鏈接,便于將私密紀念空間推送給親友,強化網絡空間家族共祭、尊老敬祖的歸屬感。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通過南京殯葬公共服務平臺進行在線祭掃,綠色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建立數字化生命遺產庫
科技手段層出不窮
科技是殯葬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目前,為逝者建立一個虛擬網上空間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將逝者的影像資料、生平介紹、重要文獻等與逝者相關信息上傳網絡,建立逝者與生者的虛擬聯系,逝者的音容笑貌、親人的不盡哀思,都可轉化為多媒體文件,永久保存,無限擴容。
“我們已推出數字化生命遺產庫,通過計算機云空間技術,結合互聯網技術的數字化手段留住逝者的音容笑貌,這也成為雨花功德園生態葬的配套載體,方便市民實現綠色網絡祭掃。”雨花功德園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全市各大陵園都開辟了生態葬區,不少生態葬逝者長眠在此。有的陵園已建立網絡紀念館提供網上服務,包括幫用戶創建生平傳記,提供鮮花祭掃、緬懷評論等服務。
各種科技手段層出不窮。
與家人永遠在一起,將所有思念凝聚在一顆小小的結晶體內……2020年,雨花功德園推出一種更加節地的生態葬——“生命晶玉”葬。所謂“生命晶玉”,是通過現代科技,將逝者骨灰經過高溫液化自然冷卻后形成的結構穩定的骨灰結晶體,不會因受潮和風化而變質,可長久保存。
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深化公民離世“一件事”改革
寬敞明亮的辦事服務大廳、觸手可及的便民查詢系統、細致入微的殯葬禮儀介紹……在南京殯儀館業務辦理大廳,一站式殯儀服務讓人印象深刻。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智能移動“掌上辦事”平臺。
“這個平臺涵蓋了殯儀服務全流程各環節的業務辦理,實現了接運遺體、服務洽談、守靈告別、火化、領取骨灰等環節的信息共享互通。”該館工作人員介紹。
按照國家殯葬改革要求,南京市從實際需求出發,采用“一個平臺、四個架構、N個應用”的建設模式,強化一體化統籌和多系統發力的“一盤棋”思想,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殯葬服務管理的全方位、深層次融合,深入挖掘殯葬工作應用需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的殯葬業務聯動和資源共享。
“通過整合匯聚政府、殯儀館、墓園多方殯葬服務資源,研發設計南京殯葬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殯葬智能服務,實施數字化轉型,打造群眾‘掌上辦事’平臺,讓群眾方便辦、輕松辦、滿意辦,讓科技成果惠及群眾日常生活。”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還持續深化公民離世“一件事”改革,推動一站式聯辦、一體化服務,實現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跑動,進一步提升殯葬工作效能,最大程度滿足辦事群眾便利化需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