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要高質量發展,走向產業高端,就必須走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數實融合’的道路,通過數字技術的創新賦能實體經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首席科學家、曙光信息產業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國杰說。
過去幾年,國家各部門一直在通過數據資源、數據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良性互動,推進產業鏈、
供應鏈的體系化、集群化云端賦能和數據鏈增值,催化數字經濟倍增效益和馬太效應。在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開啟“雙向奔赴”。作為重要創新主體,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以不同姿態擁抱實體。
騰訊云工業AI質檢,為制造業提升質檢效率;微信和企業微信,助力千萬小店增收。在華為助力下,云門診、云查房等智慧醫療服務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落地,為千里之外的縣城居民送上健康……這些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醫療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圖景,勾勒出數字助力實體經濟的脈絡,更反映出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變革。“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在賦能實體經濟方面已作出重大貢獻。”李國杰介紹道,聯想、浪潮等計算機制造商也在向技術服務型企業轉型,2022年聯想的非PC業務收入占比已超過40%。
改變正在發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