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第一大國,豬肉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豬肉消費長期占肉類消費比重60%以上。據統計,我國2021年消費的豬肉多達5800萬噸,更是占據了世界的46%,相當于世界上每誕生兩頭豬,就有一頭出現在國人的餐桌上。
豬肉衛生和質量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生豬屠宰行業一頭連著生豬養殖,一頭連著肉品消費,是保障肉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但目前,我國生豬屠宰行業技術管理水平落后,覆蓋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尚未形成,對豬肉質量安全構成了較大隱患。生豬屠宰行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01 豬源信息采集不足
大多數屠宰廠從豬販等中介機構收購生豬,并非直接對接養殖戶;中介從養殖專業戶、散戶、農家等收購生豬,豬源較為分散,豬源信息難以形成采集標準,屠宰廠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進行信息存檔。
02 屠宰分割后豬源混淆
屠宰廠在宰前可保證按源入圈和宰前檢疫,但進入屠宰流程后,由于屠宰工藝繁雜或廠房條件限制,難免會在某些環節產生混源混批,導致肉品出場時無法精準對應豬源。
03 進場查驗靠人工把關
生豬到廠先由進廠檢疫的品控人員查驗票證;再進行人工核對豬源和販運車輛、販運者、生豬頭數等信息;排隊卸車過程中品控進行生豬感官檢查,出示質檢單。執行標準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追查手段。
04 流向難追蹤,市場難把控
生豬到廠先由進廠檢疫的品控人員查驗票證;再進行人工核對豬源和販運車輛、販運者、生豬頭數等信息;排隊卸車過程中品控進行生豬感官檢查,出示質檢單。執行標準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追查手段。
在2020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依托現有資源建設
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
物聯網、大數據、
區塊鏈、
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約、可追溯性等技術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農產品溯源、肉品質量安全追溯以及安全監管中,用數字化的手段解決生豬定點屠宰痛點難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