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蘇州市相城區檢察院依托該區獲批全國首個
區塊鏈發展先導區、全省唯一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的資源優勢,依托
區塊鏈技術,自主研發“監管鏈”平臺,實現對社區矯正、相對不起訴、涉罪未成年人、取保候審等人員的全流程“鏈”上監管。
多部門協同,
實現實時高效監督
“疫情期間羈押難、監管也難,我們力量有限,怎樣才能提高監督效率呢?”時間倒回2021年初,檢察官龔茜在一次部門交流會議上提出的問題,很快引發大家的共鳴。
隨著少捕慎訴慎押、認罪認罰從寬等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實,適用取保候審等非羈押人員數量增多,檢察監督工作任務繁重,而傳統的人工監督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監督信息滯后、監督模式單一等問題,管理難度越來越大。
“這些監管涉及到好幾個部門,最好能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把所有的監管信息都整合在一起。”區塊鏈技術具有完整溯源、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在政務場景中擁有天然優勢,成為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
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2021年10月,“監管鏈”平臺正式上線。
依托區塊鏈技術,平臺將檢察機關、公安、司法行政等多個部門整合成了一條多元
聯盟鏈,這些部門的執法人員在進行社矯、幫教等過程中,將所有執法數據實時上鏈,檢察機關可以在后臺對其進行實時監督,監督效率大大提升。
“以前都是紙面監督,對一些違法違規情況,比如脫管漏管等問題,難以及時發現。現在只要在后臺監控,就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再也不會出現‘慢一拍’的情況。”龔茜說。
一體化應用,
確保管控全面覆蓋
“我在參加志愿服務的時候,每次都要通過這個平臺上傳服務情況。”王某是一起危險駕駛案中的犯罪嫌疑人,后因情節輕微被相對不起訴,并在檢察機關安排下參加了多次志愿勞動。他口中提到的“平臺”,指的正是“監管鏈”。
隨著“不起訴非刑罰處罰規范化”試點的有序推進,該院將“監管鏈”平臺與非刑罰處罰工作相結合,在平臺搭建“不起訴人員管理”模塊。作為不起訴附加條件,檢察官會為每一名擬作出相對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量身定制《
公益勞動聯系單》,犯罪嫌疑人在參加公益勞動的同時,需要通過平臺實時上傳勞動情況。
“一方面是確保勞動真實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通過后臺完整掌握他們的表現情況,為最終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提供參考意見。”龔茜介紹。
除了不起訴人員管理,平臺還有“取保候審”“矯正人員管理”“未成年人幫教”,一共四大模塊,每個模塊不盡相同,其功能、內容都經過精心設計。
比如“矯正人員管理”模塊,其中涵蓋了學習、勞動、思想匯報、心理疏導、請假等多項內容,每名社矯人員在入矯報到時,工作人員就會將其基礎身份信息、犯罪情況等數據上傳建檔,社矯人員需按時打卡,并根據要求定期上傳日常生活學習情況,檢察機關可隨時查看其位置信息和社會狀態,確保社矯工作到位。
全流程監督,
確保履職規范有序
平臺不僅監督被監管人員,也監督執法人員。
“關鍵就在于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數據一旦上傳,就沒辦法隨意更改。”平臺為操作人員建立了統一的區塊鏈身份,用戶在系統內的一切操作行為,都會在區塊鏈上留下完整的行為痕跡。因此,每名操作人員必須對自己上傳的信息數據負責,以此確保規范履職。
此外,平臺將管控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資料上鏈,整合成了一套真實可信、完整溯源的監管基礎信息,檢察機關可根據需要,隨時回溯所有執法行為全過程,對社矯、幫教、公益勞動等階段性成效進行總體評估,從而準確提出監督意見。
截至目前,該院共對250余名社區矯正人員的社矯活動開展動態監督,對30余名非刑罰處罰、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動態監管,跟蹤管控取保候審人員20余名,發現相關監督線索20余條。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數據戰略的深入推進,大數據在檢察工作中的運用也越發重要。我們會進一步探索完善‘監管鏈’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深度應用,推動新時代檢察實踐創新發展。”該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岑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