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數字藏品。今年,出版行業開始大量涉足數字藏品領域。
百道網近期對今年出版行業有代表性的數字藏品進行了一個總結:年初,
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數字藏品“貳拾年光陰的故事”,定價19.9元、限量8888份,上線僅20秒就宣告售罄;人民文學出版社限量發售正子公也《三國志》數字藏品,售價19.9元,60秒銷售破995000元;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數字藏品《天下媽祖》(盲盒)上線發行,6000份藏品上線5分鐘即售罄……
第三方機構月狐的報告顯示,除了在數字藏品一級市場售賣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之外,國內與數字藏品關聯而帶動的市場規模預計2026年將達到926.3億元,為市場帶來近千億元規模的增量。
出版業與元宇宙融合,“數字藏品是一個開端。” 陳旻麒說。
AIGC(AI生產內容)創作、AR和V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應用被認為是元宇宙給出版行業帶來的一項顯著改變。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今年開展的首屆虛擬現實新聞出版融合發展案例征集,收到了100余項相關應用案例,如教育出版單位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VR教育、VR職業培訓等。據掌閱科技相關人士對《工人日報》記者的描繪:未來AIGC技術發展成熟后,理想的狀態下能夠將文本故事轉換成視頻和3D內容。
傳統模式面臨重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