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80年中期至90年初),“辦公信息化”。這一期間政府從“紙質化”向使用計算機、傳真、軟件等現代化工具辦公的“信息化”模式過渡,事務處理效率得到提升;第二階段(90年中期至2005年),“專業與體系化”。在此期間,以“三金工程”“政府上網工程”及“三網一庫”為代表的基礎建設不斷被推進,政務體系日臻完善,電子政務的服務范圍、質量和效率均得以大幅提高;第三階段(2005年-2015年),數字政務從全能型轉向服務型和智慧型,以智慧民生、智慧產業、智慧化基礎設施等為建設內容的 “智慧城市”項目遍地開花,數字政務布局形成多元嘗試、多樣創新的新格局;第四階段(2016年-至今),“互聯網+政務服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推動數字政務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利用新興技術,整合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享,構建省市“數治”科學化、現代化體系成為數字政務的主要內容。
我國將政務信息化納入到發展戰略體系,數字政務建設面臨著業務、數據、共享、技術、模式、機制等一系列機遇與挑戰。其中,數據共享是健全建設數字政務的前提,也是現實情況下最難推進的一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政府部門作為中心化管理機構,部門之間長期存在“信息孤島”難題。此外,數據的安全可信流通也是數字政務發展面臨的一大考驗。
我國當前階段政務信息化的建設更多突出政務系統的平臺整合、數據共享和信息安全,強調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
區塊鏈和
人工智能等多種前沿技術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數字政務創新轉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數據為核心、以政府為主導、公眾廣泛參與的多元治理模式。各省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嘗試政務模式轉變。
區塊鏈作為一項新型信息技術,具有多中心、防篡改、可追溯、非對稱加密等特性,正好契合數字政務對于數據共享以及數據流通的安全性和可信性的需求。通過共識機制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信任網絡,進一步實現互聯網與政務的深度融合,優化政府業務流程,使得政務公開真正走向陽光、透明、可信。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區塊鏈在數據共享、電子票據、電子簽章、資金管理等多個數字政務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2018年10月,廣州開發區的“政策公信鏈”是區塊鏈政策兌現平臺,旨在提高政府政策兌現業務處理效率。2019年4月,
北京海淀區推出基于區塊鏈等技術的“不動產登記+用電過戶”同步辦理的新舉措,實現以二手房交易為主題的各項服務的聯動辦理。2020年1月,
雄安新區首個財政建設資金管理區塊鏈信息系統成功完成了建設者工資和供應商材料款的穿透式支付。2021年7月,
成都高新區推出“鏈上授權辦事”服務,通過區塊鏈上記錄完整授權過程和結果的形式,進一步優化數字政務服務水平。2022年8月,
合肥著手建設城市級區塊鏈平臺底座,有效推進區塊鏈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合肥市營造區塊鏈產業生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