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目前市面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交易量和交易體驗也和主流中心化交易所有著較大的差距。受制于現階段技術的瓶頸,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易面臨四個問題:
1. 交易沖突。在達成交易后,交易參與方將交易向全網廣播,由于廣播交易和記錄交易(挖礦)之間存在時間延遲,使得交易有可能發生沖突。比如在一個出塊時間段內,有兩個買家下了同樣的order,買同一個資產,而這兩筆交易傳到不同礦工的先后順序不同,從而在記錄時導致了交易沖突。雖然最后只有一個order會被記錄,但兩筆交易同時消耗了gas費用。又比如,在同一個出塊時間段中,一個買家下了單,而賣家卻取消了掛單,在礦工記錄交易時也發生了沖突。
2. 搶先交易(front running)。由于交易雙方掛單的時間并不完全同步,掛單的信息又對外透明,給第三方提供了搶先交易的獲利空間。搶先交易者看到雙方掛單信息后,在交易完成前搶先進入,獲取價格優勢。比如搶先交易者看到買賣雙方的價位后,通過出更高的礦工費優先從賣家處買入資產,然后抬升價格賣給買家,通過犧牲買家的利益給自己牟取無風險收益。有些搶先交易者自己就是礦工,更是為自己的搶先交易占據了天時地利,在挖礦記錄交易時優先記錄自己的交易。
3. 高額手續費。由于去中心化交易所一般采用鏈上交易和鏈上結算,每一筆交易都要耗費礦工費用,在礦工費用居高不下的今天,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手續費相比中心化交易所毫無競爭優勢。
4. 交易量限制。由于目前的主流公鏈(
以太坊,
比特幣)的TPS較為有限,無法同時承載過多的交易,因此改用POS或DPOS共識,架構閃電網絡等方式也被廣泛討論。
對于這些問題,業界也探索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于交易沖突,許多交易所采用鏈下撮合交易、鏈上清算的方式,犧牲一部分透明度和去中心化程度提升交易的成功率。對于被業界痛恨的搶先交易,業界則是提出了commit-reveal模式,通過先將order加密,促成交易后再公開的方式防止被搶先交易。
來自Front-running, Griefing and the Perils of Virtual Settlement,作者Will Warren
對于高額手續費,不少手續費較低的公鏈在六月即將上線,EOS更是承諾不收取手續費。而交易量受限的問題,不少公鏈如EOS等也是通過采用不同的共識機制,犧牲一定的去中心化來提升交易的效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