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解決核心風控問題
在談及
區塊鏈技術與
供應鏈金融場景無法適配的原因時,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技術的局限性。
“供應鏈金融中最常發生的風險是欺詐,比如賣家或者買家有一方欺詐,甚至應收賬款債權人與債務人虛構應收賬款作為轉讓標的,與保理人(銀行等資金提供方)訂立保理合同融資。”有商業保理公司高管表示。
在上述高管看來,如果底層數據是虛假的,在鏈上存證的合同與發票都是虛假的,強調數據共享中的不可篡改風險還有什么意義?因此,如何防范源頭欺詐才是供應鏈金融最關心的問題。“區塊鏈本身并不具備識別真假的功能,僅僅強調上鏈存證,并不能解決傳統產業供應鏈金融關心的重要問題。區塊鏈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載體’價值,解決了后端共享等問題,而這并非我們所最關心的。在前端數據到信用的轉換環節仍需要從源頭保證真實,如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等是區塊鏈不可替代的工作。”
實際上,不但處于供應鏈金融資金環節上的相關方感受到了這一點,
區塊鏈技術公司也逐漸發現了在該場景下的“無力感”。
前述
杭州區塊鏈公司負責人表示,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在于,中小企業缺少抵押物。在債務風險問題突出的情況下,圍繞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向核心企業上下游相關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相當于核心企業為上下游企業做信用背書,解決銀行“不敢貸”的問題。而關鍵在于,有信用優良的核心企業存在,不需要區塊鏈技術解決痛點。如果沒有這樣的核心企業存在,區塊鏈也無法解決源頭數據真實性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