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因此,電子證據分散、取證困難、易被篡改、難以認定等問題,被視為涉網審判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承認了經
區塊鏈存證的電子數據可以用在互聯網案件舉證中。
杭州在司法區塊鏈領域走在前列。2018年9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宣布司法區塊鏈正式上線運行,成為全國首家應用
區塊鏈技術定分止爭的法院。
“
浙江法院搞全域數字法院改革,我們法院的區塊鏈智能合約司法應用是58個重點改革項目之一。”杭州互聯網法院信息技術中心干部張名揚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司法
區塊鏈應用原理并不復雜,智能合約司法應用將合同的簽約、履約、催告等行為實時記錄在司法鏈,實現了交易鏈路全流程自動存證和執行。
張名揚說:“這一技術從源頭上固定了什么人、在什么時間、通過什么網絡、做了什么事的事實。”
不久前,楊某與杭銀消費
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杭銀金融”App簽訂個人借款合同。楊某未按時還款,杭銀消金多次催討無果后向法院提起訴訟。
作為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的接入方,杭銀消金與楊某簽訂的合同早已同步至司法區塊鏈。客觀事實清楚,承辦法官開展異步調解,楊某無法抵賴,同意還款,案件7天內辦結。這是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加速度”。
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了在線經濟、在線生活的發展。記者注意到,杭州、
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都建設了司法區塊鏈平臺,實現電子證據全流程記錄、全鏈路可信、全節點見證。
“互聯網法院在探索完善電子證據相關規則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我國建立適應網絡化時代技術特征的審判模式作出了貢獻。在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主導下,分別搭建了‘司法區塊鏈’‘天平鏈’‘網通法鏈’等電子證據平臺,以區塊鏈技術累積存儲了海量電子證據,大幅提升了辦案效率,拓展了區塊鏈的司法運用場景,并產生了廣泛影響。”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對此評價道,“互聯網法院作為信息技術司法集成應用的先行者,極大推動了訴訟程序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