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
區塊鏈被喻為 “價值互聯網的基石” ,那么我們就把思路放到價值交換上面。
我們可以在雙十一買買買,完全得益于電子支付的快速發展,而刷信用卡、銀行轉賬也不過是昨天的事情。價值交換離不開支付,無論是電子支付(網聯),還是銀行劃撥(銀聯),背后一定存在賬戶。
對于中心化網絡(銀聯或者網聯)來說,如果某個用戶指令中心數據庫從其賬號支出一筆款項,那么銀行會考慮什么呢?起碼有兩點,第一,該用戶是否該賬戶的合法持有者,確保不被他人冒領;第二,該賬戶里是否有足夠的金額可以支付?
這就讓銀行衍生了相當復雜的管理需求,比如身份驗證、隱私保護、賬目管理、業務連續性、數據安全等等。
如果這發生在(去中心化的)
比特幣系統里面,又會怎么樣呢?
假設A要支付給B一定數量比特幣,A和B在比特幣系統中都擁有私鑰、公鑰和錢包地址。交易數據由A發出,原始數據中包括 “轉賬金額” “轉入錢包地址”,A用自己的私鑰對原始數據進行簽名,生成 “轉出錢包公鑰”,正式的交易數據會在原始數據上添加 “轉出公鑰” “轉出簽名”,在比特幣網絡中廣播,節點會對這個交易數據進行驗證。校驗成功,比特幣就實現了價值轉移。
比特幣轉賬即交易,不存在清算結算等后續步驟,身份驗證、隱私保護問題已經在算法上得到保障,交易記錄也無法篡改。(參考:區塊鏈之密碼學基礎)
在B還沒用私鑰打開比特幣之前,這筆錢就相當于“未花費的錢”。比特幣官方語言稱之為 Unspend Transaction Output (UTXO) “未花費的交易輸出”。
“在比特幣的世界里既沒有賬戶,也沒有余額,只有分散到區塊鏈里的UTXO。”
---摘自:
《CGFT 從
金融學基礎到金融科技應用 (二七):什么是UTXO型交易?》
“CGFT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harteredhartered Global lobal Fin Tech ech,簡稱 CGFT),由
上海高金融研究院(SAIFR)發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院(SAIF)提供學術指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