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罵一個事物之前,首先還是需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現實情況時,噴元宇宙的人并不一定清晰地知道什么是
區塊鏈、什么是NFT,什么是去中心化。而吹捧元宇宙的人,則喜歡用玄乎的七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隨地登錄、經濟系統和文明)嘗試去定義元宇宙的高級感,這就導致雙方始終在為了一個詞的定義爭吵,而忽律了概念背后的新世界。
“元宇宙”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它誕生于30年前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大家戴著目鏡,在這個虛擬世界里玩樂、工作,如果看過電影《頭號玩家》或者《黑客帝國》的觀眾可能對這個描述更具實感。
那么,可能就有很多觀眾會問了,這跟現在的互聯網生活有什么區別呢?
的確,我們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已經能做到足不出戶就讓你能買到千里之外的衣服,看到大洋彼岸的演唱會,甚至虛擬的手機AI助手已經可以替你打點生活。
但是,“元宇宙”是讓你能獲得在現實生活中逛街一樣的沉浸式體驗,而不是你網上購物時需要搜索物品,點擊購買,依靠著算法帶來的信息流找尋新產品的繁瑣過程;是讓你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親臨演唱會的現場,耳邊就是激情澎湃的搖滾樂,而不是你在屏幕之外,看著屏幕里的人揮舞著熒光棒;是讓你真正能跟虛擬的萬事萬物產生交互,而不是試圖“馴服”不太智能的“智能手機助手”替你訂個鬧鐘。
在此基礎之上,“元宇宙”牽扯到的幾個基礎概念也就很好理解了:VR就是你參與“元宇宙”的基礎設備,你戴上之后,就能看到AR在你現實生活的場景中投影出的虛擬產物,比如未來,你戴上VR,你家里就會被AR變成
北京的SKP商場。
那么,商場那邊怎么能保證這個逛街買東西的是你本人呢?要知道,在虛擬世界里,你只是一行行代碼,只要復制粘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你產生。這個“真假美猴王”的問題需要NFT來解決,它就像是你的DNA一樣,保證了你在虛擬世界里的唯一性。
而當你看上了一件衣服需要付錢時,正常的流程是你從銀行那里取出100塊錢支付給商家,這時,銀行的定位就是一個管理貨幣,監管貨幣真偽的中心機構,這種中心機構大到國家,小到社區居委會,包羅萬象。而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就是舍棄這些管理的中心機構,沒有管理人,讓所有用戶自制、公制這個虛擬社區,而鑒定真偽的工作,則交給了區塊鏈。
講到這里,你會發現,其實“元宇宙”所需要的各種元素,其實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慢慢出現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