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可信
區塊鏈推進計劃主持編寫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藏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正式發布。作為編寫單位之一,恒生電子與中國信通院、螞蟻區塊鏈、騰訊云、京東科技、趣鏈科技等機構共同合作編制本報告。
恒生電子區塊鏈發展部負責人朱亮亮向記者表示,區塊鏈數字藏品作為一種創新業務,尚在早期探索階段,需要主管監管部門和運營主體共同發力,為行業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自2015年啟動區塊鏈研究以來,恒生電子在
區塊鏈技術及應用上持續探索,自主研發區塊鏈底層平臺HSL,并在智能合約、隱私保護、跨鏈、共識算法、BaaS等核心技術環節都有較多突破。作為國內核心的區塊鏈技術公司,恒生電子也將積極挖掘區塊鏈在數字藏品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文創產業升級,促進數字文創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確權技術開始在文創產業全面興起,為數字文創作品確權及流轉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更好保護鏈上文創作品版權。
2021年以來,非同質化通證(NFT)在國內外熱度暴漲,其就是一種使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新型數字作品權屬憑證,通過將文創作品的權屬存儲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上,有效解決數字文創作品在版權確權難、版權追溯難、維權取證難等方面的痛點。
但NFT在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風險,比如:由于NFT依托公有鏈發行,節點行為難以把控,數字藏品可能存在禁止傳播的內容;公鏈交易方式易滋生洗錢、詐騙等問題;NFT具有較強數字資產屬性,
金融化趨勢明顯,市場炒作熱情較高等。此外,公鏈在監管層面具有諸多不可控因素,尚待規范發展。
為規避相關風險,國內的區塊鏈研究機構通過借鑒國外NFT技術和商業模式,剝離其數字資產屬性,秉承國產化合規化的原則,探索實現基于區塊鏈的在
聯盟鏈上發行的數字藏品,保證在監管合規的框架內,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的價值。
《研究報告》對區塊鏈數字藏品的概念特性進行了明確定義: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藏品是使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唯一標識確認權益歸屬的數字作品、藝術品和商品,能夠在區塊鏈網絡中標記出其所有者,并對后續的流轉進行追溯,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片、音樂、視頻、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等各種形式,具備唯一性、不可分割、不可篡改、可驗證、稀缺性等技術特性。
NFT和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藏品都使用了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數字作品的確權難題,從技術上講,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從業務角度上出發,公鏈中的數字藏品更注重社區的社交屬性、炒作屬性、投機屬性,而聯盟鏈中的數字藏品則一般由比較強有力的發行方背書,有更好的收藏及現實價值屬性。此外,數字藏品在聯盟鏈上發行能夠真正地去掉貨幣的屬性,讓數字藏品的金融屬性降得更低。
據《研究報告》分析,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藏品應用場景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區塊鏈數字藏品的應用場景,包括區塊鏈藝術收藏品、區塊鏈數字音樂藏品、區塊鏈數字游戲藏品等場景;第二類是衍生的區塊鏈數字藏品的應用場景,它是在新領域使用數字藏品的模式衍生而出的場景,例如數字保單、數字教育、數字科研、元宇宙等場景。另一方面,《研究報告》也對其潛在風險進行了預警,包括技術風險、價格炒作、金融安全、監管合規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