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云計算,就不得不提到與云計算相關的兩個概念: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1、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EdgeComputing)很早就提出用于表示云和設備的邊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AKAMAI與IBM開始合作在WebSphere服務器上提供基于邊緣的服務。
邊緣計算是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開放平臺,其目標是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聯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邊緣計算將是一種新的生態模式,通過在網絡邊緣側匯聚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智能五類資源,提高網絡服務性能、開放網絡控制能力,從而激發類似于移動互聯網的新模式新業務。邊緣計算的技術理念與特定網絡接入方式無關,可以適用于固定互聯網、移動通信網、消費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不同場景,形成各自的網絡架構增強。
2、霧計算
霧計算是最近出現的一個概念,由思科首創。因為相對于云來說,它離產生數據的地方更近,數據、數據相關的處理和應用程序都集中于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云端。它拓展了云計算的概念,是作為實現IoT的結構為Cisco等提倡,旨在為全球范圍所采用。
霧計算是一種分布式的計算模型,作為云數據中心和物聯網(IoT)設備/傳感器之間的中間層,它提供了計算、網絡和存儲設備,讓基于云的服務可以離物聯網設備和傳感器更近。霧計算的概念的引入,也是為了應對傳統云計算在物聯網應用時所面臨的挑戰。
霧計算和邊緣計算定義很模糊,業界一直在嘗試將這兩者區分開作為單獨的概念。對此,業界最廣為接受的概念是在邊緣計算中,數據處理在收集數據的硬件上。霧計算是當節點的一個子集發送其數據到更大的中心連接點,在連接到更大的整體中心網絡的過程中處理數據。
不管是邊緣計算還是霧計算,其優勢都很明顯。霧計算消除了將大量原始數據流發送到中央網絡的一些延遲和帶寬問題,但是它并不要求每組傳感器處理收集到的數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