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是誰在供養銀行?
高曉松此前在《曉說》里談到虛擬貨幣,并對人們批評虛擬貨幣的態度表示不理解。
他認為:從人類一開始,貨幣就是虛擬的,它真正的價值在于人們的認同感、信任感和法律給予的保護。
很有意思。
從
金融學的角度來看:金融是建立在貨幣的基礎上,而貨幣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的。
在人類最初的時候,以物換物,我們的交易是不需要貨幣的,更不需要銀行。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銀行這個機構逐漸變得不可或缺,我們的任何一筆交易,可能都需要通過銀行才能進行。
那么,科技在進步,我們有沒有可能再次“返璞歸真”,用科技的形式來跨越銀行這個中間機構?
答案是:有。
我們為什么相信銀行?
如今,各類銀行機構已經遍布全球各個角落。看著出入各大銀行的所謂“銀行家”,我們不禁會有一個疑問:他們到底賺了誰的錢?
其實,歸根結底源自于一個詞——信任。
在沒有現金的時候,我們多是以物換物的形式來進行交換,當然也是沒有銀行的。
為了方便物品交易,才促使“貨幣”的出現。我們都知道,貨幣是交換的媒介,也是價值的儲藏。
但是使用貨幣交易的前提必須是基于:信任。
一方面我們要信任錢的發行方(國家),另一方面是錢的管理者(銀行)。
所以我們就需要中心化的機構,來幫我們保管、管理錢,所以就誕生了銀行。
當所有人都把錢放入銀行的時候,銀行就擁有了絕對的權利:
①誰可以使用?
②怎么使用?
③如何轉賬?
④何時凍結你的財產。
這些權利都在銀行的手里。
結果就是:權利導致腐敗、腐敗會造成少數人擁有巨額財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