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雙碳”背景下,交投企業要如何發展以匹配國家低碳發展政策要求?又如何從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將從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現狀以及交投企業應對措施兩方面開展分析,建立“減碳-固碳-低碳管理”的低碳發展框架,為交投企業規劃和實施低碳發展戰略提供參考。
? 「中大咨詢」公用事業部交通行業研究組原創出品,作者:黃杜佳 李逸琛 劉欣。感謝龔平、李紅蕾和易怡良等專家為本文提供意見。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環境危機,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世界共識,對此,我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雙碳”目標的提出,是黨和國家基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雙碳”目標背景下,在行業層面,政策立法、市場機制、行業監管和客戶偏好等的變化都將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發展;在企業層面,低碳發展從“高標準嚴要求”的“加分項”變成了生存發展的“及格線”。整體來看,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國有交通投資平臺企業(以下簡稱交投企業)是交通行業的中堅力量和產業鏈重要環節,“雙碳”目標要求下,交投企業應爭做交通行業“雙碳”行動的引領者、推動者。
本文從交通行業碳排放現狀以及交投企業應對措施兩方面開展分析,建議交投企業建立“減碳-固碳-低碳管理”的低碳發展框架,通過將自身在產業基礎、基建技術、路域資源、交通大數據等方面的優勢轉換為低碳發展的新動力,推動全行業的低碳發展。
目前,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具有占總碳排放量比重較大、增速較高、結構上以公路運輸為主等特征,減排潛力巨大。碳中和目標緊迫,對于交通行業既是重要機遇,也是巨大挑戰。
從碳排放占總量比例來看,交通行業為我國第三大碳排放行業。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碳排放總量約為95.3億噸,其中交通行業碳排放量約為9.2億噸,占比約10%,僅次于能源供給側的電力與熱力生產(占比約51%)及能源需求側的工業(占比約28%)。
數據來源:IEA,中大咨詢整理
從碳排放增速來看,交通行業碳排放增速既受經濟增速影響,也受降低碳排放強度(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的影響。IEA數據顯示,2008-2018年,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年復合增長率約6.1%,明顯高于世界交通行業碳排放的增速(約1.9%)及我國整體碳排放增速(約3.6%),但低于同期GDP增速。
數據來源:IEA,中大咨詢整理
從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內部結構來看,無論是貨運還是客運,都高度依賴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公路運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中提到,2019年中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總量11億噸左右,其中公路占74%、水運占8%、鐵路占8%、航空占10%左右。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中大咨詢整理
目前,我國各級交投企業基本以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為主業,且多集中于公路建設。同時,許多交投企業也開展了交通運輸物流、能源供給等“交通+”業務,如城市公交客運、商貿物流、加油站等。隨著綜合交通基建的逐步完善,交投企業的業務范圍和重心也將逐步由建設端向運營端傾斜,更深入參與各類“交通+”業務。
雖然交投企業目前的業務布局決定了其生產經營活動所直接產生的碳排放量不大,但其擁有的交通及能源基礎設施、路域資源及交通運行大數據等對整體交通行業低碳發展意義重大,可以幫助交通行業提倡減排降碳、監測碳排放、建立碳交易機制和規則等。總體而言,交投企業低碳發展大有可為。
我們建議各級交投企業可以從排放端、固碳端及低碳管理端三個維度出發,結合自身資源和業務,匹配企業實際,來規劃自身低碳轉型舉措,具體如下。
在排放端,交投企業主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應用節能減排技術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與公路運輸相比,鐵路、水運具有明顯的成本及環保優勢。交投企業目前業務布局多集中在公路,未來可通過重組整合、兼并收購、參股等方式布局綜合交通領域投資建設運營業務,推動低耗能交通運輸方式發展,降低交通運輸能耗強度。
具體舉措包括建立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分流公路運輸壓力;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多式聯運。
綠色清潔能源的使用是實現減碳的治本舉措,大部分交投企業目前都在“交通+能源”業務有所布局,未來可以加速謀劃清潔能源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轉型。
如在公路服務區、港區、客運樞紐、物流園區、公交場站等區域布局充電樁、加氫站以及LNG加注站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利用服務區屋頂、公路沿線資源因地制宜布局光伏、風力等發電設施,加速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積極參與綠色低碳運輸工具的推廣應用,如加大推廣純電動公交,推動港口、機場、物流園區等作業車輛“油改電”,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車輛等。
綠色技術的發展可以加速推動傳統交通基建業務由高能耗向綠色低碳、精細化建設養護轉變。
一方面,交投企業可以加強基建新材料、新技術等建設工藝技術的應用,如在公路養護工程中開展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廠拌熱再生等節能低碳養護技術應用;在公路隧道運營管理中擴大綠色照明、照明智能控制等技術應用;在路面養護管理中推廣ECA極薄磨耗層、SMA超薄磨耗層等應用。
另一方面,交投企業可以加強“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術運用,通過運用BIM、GIS、云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對交通基建及其低碳運行進行更精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案例】
浙江省交通集團下屬杭金衢路段建成國內首段雙碳數字化能源管理高速公路。在約60公里的路段中,綜合分布了服務區、管理中心、收費站、隧道等高速公路碳排放場景,同時建立了光伏發電項目、分布式儲能等新型能源系統。通過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用戶不僅可以實時獲取高速公路全線用能、新能源替代率、碳排放等關鍵信息,同時還能通過人工智能預測用能量,并結合設備告警、巡檢異常、檢修問題等缺陷線上自動化錄入,保障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一方面,交投企業可以通過改善公共交通構筑綠色出行保障,如發展微公交、定制公交,豐富公共出行方式;通過大數據進行精準化資源配置和線路優化,有效規避交通擁堵,提升公共出行效率;通過換乘樞紐的建設提升,優化旅客聯程體系,完善和強化“軌道+公交+慢行”網絡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交投企業可以基于移動智能終端技術,與各類交通運營商、旅游服務商等進行合作,探索培育“出行即服務(MaaS)”新模式,以數據銜接出行需求與服務資源,整合、打通各類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同時,可以考慮在MaaS平臺中嵌入個人綠色減排激勵體系,鼓勵公眾參與綠色出行,為未來個人參與碳交易提供基礎。
【案例】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與高德地圖進行了戰略合作,啟動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簡稱“北京MaaS”平臺)。該平臺整合了地面公交、地鐵、市郊鐵路、步行、騎行、網約車、航空、鐵路、長途大巴、自駕等各類交通出行服務,為市民提供了從行前智慧決策、行中全程引導到行后綠色激勵等的全流程、一站式“門到門”出行智能誘導以及城際出行全過程規劃服務。其中,在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方面,市民通過平臺選擇公交、地鐵、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出行,可累積碳積分并兌換獎勵。預計到2022年,可通過該平臺實現每年5000萬人次從自駕到公共出行的綠色轉化,每天為80%市民提供綠色出行服務。
在固碳端,交投企業可主要通過增加森林碳匯、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來加強二氧化碳的吸收。
交投企業可依托交通基礎設施工程,開展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的創建,在公路和航道沿線、服務區、樞紐互通區等地加強生態防護、植被恢復與綠化建設,通過建造碳匯林、種植碳匯草等措施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固碳能力和碳匯水平。
CCUS技術是實現減排目標過程中唯一一組既能直接減少關鍵領域碳排放,又能降低已有二氧化碳濃度以平衡無法避免的碳排放的技術方案。
交投企業可以提前探索參與CCUS技術的研發或布局部分環節的建設,如利用自身公路、服務區、交通樞紐等路域資源優勢,提前布局二氧化碳運輸基建環節,后期可與能源類企業合作,逐步深入參與如二氧化碳封存、利用等環節并進行商業化探索。
資料來源:《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中大咨詢整理
在低碳管理端,交投企業主要通過參與碳排放統計監測技術研發、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和發展。
碳排放的精準統計與監測是碳交易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僅包括營運車輛的能源消耗,且能耗統計和監測統計口徑也不一致。
交投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在交通科技及運營大數據方面的優勢,參與交通運輸業能耗與碳排放統計、監測、評估體系建設,協助進行交通碳排核心影響因素識別、碳排放預測、預警以及交通運輸領域能耗與排放在線監測平臺建設等工作。
2021年7月16日,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歷程進入了第三階段。根據全國碳市場總體設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包括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八大行業,現階段只有電力行業進入履約范圍,其他七大行業仍只屬于報告范圍。而在此前試點的地方碳交易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包括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高排放行業,道路交通行業并未全部納入。
由此可見,交通(特別是道路交通)碳排放交易仍處于初級階段,交投企業可以抓住機會,參與交通碳交易配額分配方案及“碳積分”交易制度的研究以及針對道路交通行業碳交易制度體系的建立。